成长的力量(二)——分享假装蛋糕的后续故事
(2014-10-31 21:14:57)
标签:
幼儿情绪调节接纳拒绝自我成长情感支持景园双语中班 |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
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大的帮助?肯定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还是持观望怀疑的态度,因为这种接纳、倾听的方式和我们固有的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思维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一篇观察记录,讲的是在我的陪伴下,班里的一个孩子David因为游戏中没有给他分享假装的蛋糕,大发脾气,从头到尾我没有打断,让他自然的把脾气发完,进行自我情绪宣泄、调节,和小朋友又在一起玩的过程。好像故事就发生到这里了,倾听的魅力与作用仅仅对于孩子突发的情绪事件有很大的帮助。半个月后一天发生的事情,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班级老师的看法。
这天早晨刚进班,几个孩子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White从书包里拿出自己一大张的小贴画,几个小朋友看到了,围了上去,并向White索要小贴画,White给他们每人一个,David看到了,也走了过去,向White要。White一口拒绝了。David:“哼,我买的好吃的不给你分享。”White毫不在意,仍不给他分享,拿着剩下的小贴画往书包里放,David一直站在那里看着White放好贴画,拉上书包的拉锁,离开去放书包。David什么话也没有说,小脸绷得紧紧,没有表情,直接走到书架前,拿了本书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一页一页地翻着。5、6分钟的时间,又有其他小朋友进班,他才离开自己的位置,和其他的小朋友说起了话。
距离上次的“分享蛋糕”事件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在David身上发生了“分享小贴画”事件,而且这次的分享是真的东西,有的小朋友有了,他却没有。这个一直很纠结很在意别人是否给他分享的孩子,这次却接纳别人的拒绝,虽然有情绪,整个过程小脸绷得紧紧的,但并没有向往常一样大哭大闹,或者打对方小朋友,而是采用语言发泄心理补偿(我买的好吃的不给你分享)、自己看书转移注意力这种比较高级的情绪调节策略,来逐步平复接受这个让自己难过的现实。
我们进一步分析是不是因为David不感兴趣小贴画,所以对小朋友给不给他小贴画没有那么在意,也不会有太强烈的情绪。想一想往常他对小贴画是十分的喜爱和在意,不长的开学将近1个多月的时间因为小贴画还大哭了两次。第一个分享物品不够吸引力的因素排除。
对方小朋友是否更加强势,让他不敢动手打人。White是个很温和,在和小朋友冲突时是不会保护自己,和蛋糕事件的Frank是一个类型的孩子。平时David也会和White发生冲突,David是强势的一方。所以第二个抗衡对象强大、抵抗不了的因素也排除。
多种客观原因影响David此次行为的改变排除后,让我们欣喜的感受到上次蛋糕事件孩子前后自我对待他人拒绝的情绪变化,也让我坚定的相信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的帮助更加有效。它使孩子在和小朋友发生的冲突中感受自己的情绪与力量,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当天在David身上还发生一件事,班里孩子自由活动时,David和一个小朋友发生冲突,大哭了起来,我拉着他先来到旁边,对他说:“我知道……不让你做,你觉得很生气而且有点伤心。坐在这里休息一会儿,你需要Angela陪你吗?”David哭着点点头。经过同意,我轻轻地坐在他的旁边陪伴。
陪伴事情,是进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第一次David在自己大哭时点头同意让我陪伴在身边。我们一直开放的心态接纳孩子所有的负面情绪及尊重孩子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与支持,他也会朝着我们身边靠拢。当我们和孩子的连结建立起来,和孩子之间的教育互动才会更有效。
让我们再次重温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写到:“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需要我们做到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者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又或喋喋不休地问问题和指手画脚地出主意。正如李伯蔓所说:‘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能够用理解的态度陪伴孩子,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么即使是要坚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会知道:自己在经历心灵的黑暗时刻时,是不会被抛弃的。’”
我们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做孩子身边那个情感支持者,他们的自我成长力量才会逐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