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的力量——一篇幼儿观察记录的分享

(2014-08-31 16:07:08)
标签:

2014景园双语中班

自我调节情绪

学习接纳拒绝

自我成长

陪伴与支持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提起观察记录,作为我们幼儿老师是非常熟悉,并经常使用到的。它用于记录幼儿在幼儿园里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日常生活、幼儿同伴间社会交往活动、语言活动、认知及思维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可以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知道幼儿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他们需要我们成人的哪些帮助。在这里和您分享一篇我以班级一个孩子为主写的观察记录,让您通过一件小事来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互动时遇到问题,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的事情。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采用虚拟的孩子名字。

 

景园双语中班David的观察记录

观察人:Angela  观察时间:2014-8-15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对象:David 观察对象年龄:4

观察描述:

户外活动时,我看见FrankDavid朝着我走过来。Frank对我说:“AngelaDavid打我。”话音刚落,David大声哭喊着说:“Frank妈妈都答应放学后分给我面包” 。Frank说:“我的蛋糕就是不给你分享。David打我。”David仍大哭重复刚才的话。我先对Frank说:“等David不哭了,再帮助你解决刚才发生的事情。他哭着什么都说不清楚。”Frank点点头。接着我对David说:“我知道Frank不给你分享蛋糕,你非常伤心。Angela陪着你在旁边伤心一会儿。不伤心的时候,我们再找Frank解决分蛋糕的问题。”我拉着David走到大门旁的花池沿坐了下来。David大声哭着边重复着:“Frank妈妈都答应放学后分给我面包。”时间不长,12分钟的样子,David平静下来,什么也没说,很快站起来,奔着Frank就去了。

Frank看见David第一句话:“我的蛋糕就是不给你分享。” David急了,大喊着:“Frank妈妈都答应放学后分给我面包。”Frank仍重复第一句话,David更急了:“我买好吃的零食也不给你。”Frank坚持不分享,仍重复这句话。David真急了,抬起手就要打Frank,我及时制止。David没打到,大哭仍重复:“Frank妈妈都答应放学后分给我面包。”我拉着他又坐在第一次我们两个人坐着的位置。

1分钟左右,David边哭边说:“我不要坐在这。”站起来,沿着我们的花池走大概离我1.5米的距离坐下。又是2分钟左右,停止哭,直接去找FrankFrank正和另一个小朋友在一起玩。Frank边模仿做蛋糕的样子,边说:“我做的蛋糕和Don(那个正在和Frank玩的小朋友)分享,不和David分享。”

David有些生气,大声的说:“我买的零食也不给你。” Frank没有说话,自己做着蛋糕。David这时也模仿做蛋糕。几个人就在滑梯下的小空间各自做着自己的蛋糕。一会儿又跑出去玩了,直到结束户外活动回班都没有再发生争执。(当David能平静的做蛋糕时,我和他谈论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他能承认因为生气不满打了Frank,并向Frank道歉,Frank做蛋糕的小手没有停下来,很平静的接受了。)

 

观察分析及可行性措施:

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原因在成人的眼里会觉得非常可笑,假装做的蛋糕,连象征品代替都没有,孩子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是Frank给他命名为他做好的蛋糕,并且不给David时,David就生气了打了Frank。有的成人还会觉得这是假装的游戏,什么都没有,怎么会当真的,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较真啊!被打的Frank还没怎么样,打人的David先委屈的大哭了起来。

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是由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的。他们去谈论的时候,会把假装游戏中想象的场景当真,会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高兴、快乐、悲伤、生气。他不会觉得那是假的蛋糕,又吃不到嘴里,没有意义。他就会很在意别的小朋友假装做好的蛋糕是否给他分享,当别人的决定跟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时候,那一刻的David会接受不了,所以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时候的David更需要老师帮助他解决自己的情绪,体验、学习接纳别人的拒绝。

Frank并没有因为“你打我”改变自己的决定,并告诉了权威人物——老师。这一下David所有的委屈都迸发出来了,大哭着说自己合理的理由:“Frank妈妈都答应放学后分给我面包。”一开始听到这句话我还不是很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在两个孩子反复重复的对话中,我理解了David的逻辑:你妈妈都答应给我分享面包了,那你也必须要给我分享你的蛋糕。你不给我分享,就是不对的。所以接受不了,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大哭。

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孩子对外界的语言信息刺激是屏蔽的,他这时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与David共情。先等他情绪稳定再说,David第一阶段的情绪调节很快,当他不哭时,直接忽略旁边的我,直奔他想玩的伙伴,接着看似又发生重复的场景,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是有着细微变化的重复。当我们第二次坐下的时候,有一个小细节,David不要坐到我旁边。David是个认知性很好、敏感的孩子,对于刚进班两周的老师是会保持身体接触的距离。这表明David完全不像第一次那样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根本就没有顾及到身边坐的是谁,已经恢复到常态的思维,我不要和这个不太熟悉的老师坐一起。这种情况下,再次证明那时如果引导孩子给孩子讲道理、分析问题,基本上是成人在唱独角戏,孩子是听不到,也不会有效果的一件事。所以第二次看似相同的大哭其实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当第二次David站起来又去找Frank,并没有发生冲突,在我的预期中没有想到David这么快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很生气,但接受别人不给他分享蛋糕的事情,一开始自然是口头的补偿,你不分享,我买的零食也不给你分享。很有意思的是,David一直强调的是我买的,我觉得那意思好像是:“哼,你假的都不给我分享,我买的真的也不会给你分享。”我梳理的时候,才更加觉得,其实David很明白那是假的蛋糕,吃不到嘴里,可他就是很在意假的你也要给我分享。所以他会说“Frank妈妈都答应”的事情,潜台词是你妈妈都答应买真的面包给我吃,你假的都不给我分享,不行,不能接受。特别是第二次David去找FrankFrank说做的蛋糕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仍不和他分享。在Frank更进一步的语言刺激下,David虽然生气,但并不像第一次那样激烈,他能控制住自己不去打对方。真的挺出乎我的意外的。

而随着事情的发展,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孩子自己慢慢地接受了,但David经过了不给分享——打人发泄——对方告状——委屈大哭——情绪平静——思维的2次转变、接受(“即使Frank妈妈愿意买真的面包和他分享,Frank也可以拒绝不和你分享假的蛋糕;即使David语言威胁对方你不分享假的蛋糕给我,我买真的零食不给你时,对方小朋友还是可以拒绝和你分享假的蛋糕,一次次的尝试,David选择了接纳。”)——情绪的恢复,游戏的正常(虽然还有些生气,但可以接受,各做各的吃吧!)。

在整件事情中没有给孩子讲道理,没有过多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可就在这样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认识、消化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时间去体验、接纳别人的拒绝。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他成长的痛苦,但我们可以一直陪伴孩子感受自我的情绪,经历自己的每一次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有生气、愤怒、伤心,但他不孤单,会有我们的陪伴与默默地支持,这会让孩子心里充满着力量,踏着坚实的步伐迎着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而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This is me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