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力量的种子——面对出乎意料的“坏事情”,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2013-10-31 14:51:25)
标签:

景园双语大班

接纳情绪

面对困难

建构内心力量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好玩的万圣节快要到了,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做幽灵装饰教室。孩子们已经把幽灵的形状剪好了,接下来比较有趣的一步是这样的,就是把孩子们的脚丫涂上白色的颜料,然后孩子们把脚印拓印到幽灵的身体上。

小中班年龄的孩子会自然等着老师来帮着涂染料,大班的孩子比较有想法。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比较早拓印完脚印。Frances主动提出,可以帮其他小朋友涂吗?我说可以,只要有小朋友愿意让你帮助涂颜料。刚好,旁边有小朋友马上同意。于是,我们两人开始分头工作。开始帮一个小朋友涂白颜料,笔上的颜料太多了,还没涂几下,颜料就滴的地上桌上好几片。

当我发现时,Frances停止了帮小朋友涂色,拿着在一直滴颜料的笔走到我身边说:“Angela,我不想涂了,那个瓶子太重了。”我一边把手里笔接过来,阻止颜料往下滴,一边说:“那个颜料小瓶子还没你手掌大呢,适合小班小朋友拿的,我们是大班的孩子更没有问题。先去拿个抹布,我们把桌子擦干净。”去拿抹布我们一起擦干净了桌子。一直在旁协助的Cathy,也拿拖把把地面整理干净了。这时Frances又说:“我手好累啊!我不想涂了。”我说:“涂颜色颜料会洒很正常啊,你看Angela的手上也有,我们想个办法让颜料不洒那么多就好了。”说着我就把蘸满颜料的画笔在瓶子沿上捋了捋,笔上多余的颜料就顺着瓶子壁流到瓶子里了。我又说:“这样不就好了,不会滴的哪里都是了。你想继续帮助其他小朋友吗?如果你还坚持不想涂了也行,待会儿想涂再涂。”刚才被帮忙的小朋友大声说:“我想让Frances帮我涂”。停顿了3、4秒说:“那我想涂。”这时,一些小朋友也表示想要自己来涂脚丫。因为有了刚才的经验,控制住笔上的颜料的多少,再涂起颜色就没有了问题。

接下来的情景是:Frances帮助一些小朋友涂脚丫颜色;还有一些小朋友在自己为自己服务;也有一些是需要我帮助的。不论哪种形式,我们很快顺利完成全班小朋友的脚丫拓印的工作。

在组织这个幽灵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我对于“有孩子提出帮别人涂” 的突发事件没有预料到,没有充分考虑到大班孩子自主意识更强,动手能力也强的年龄特点,没有想到孩子会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涂,活动前“备学生”不足。

当孩子提出自己涂时,我又没有及时提醒孩子不要把颜料蘸的太多,具体怎样做没有示范给孩子。虽然孩子动手能力强,但毕竟孩子这样涂颜料的经验较少,你不能直接把他们当成像成人一样会做的非常好。这是我对活动准备不足的反思。

当颜料弄的哪里都是时,这个对出乎意料的“坏事情”非常敏感的孩子会立刻感受到是她把颜料弄洒了,我们还要额外清理,不舒服了,就急于找理由放弃。我看到出乎我们意料桌上地上的颜料时我也有非常不舒服的感受,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怎么哪里都是颜料,太糟糕了!这是我第一直觉的情绪反应。只是一直以来作为老师,我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情绪同时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紧接着非常快的想到是接下来该怎么办?难道就由于自己疏忽这个细节的考虑,而停止让孩子动手体验,特别是让Frances感受到有一点问题跟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就放弃自己的想法?不行,我得快速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做。在我没有特意去关注这个孩子的同时,脑子已经想到大概的反应会是什么,我该怎么抓住这个机会再次引导她客观的看待发生的问题。看着一大段的描述,当时也就是一两秒的思考,让我迅速的做决定。

Frances不想做的时候完全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虽然手中的颜料会洒,主要是我的责任,是我事先没有提醒孩子而导致的,但这个时候不是我承认错误的好时机。 那时已经有了让她急于摆脱的不舒服情绪,当时我快速承认自己的错误会让孩子比较快的摆脱那种不愉快,但也会让孩子形成“哦,你看,Angela都说是她错了吧,跟我没关系。”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下会无意识的强化孩子推卸责任、把问题推给别人的思维。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孩子出了问题过于自责,一方面又要避免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想到的就是别人的错,是那个物品的错,和我没关系。所以当孩子面对困难有情绪时,首先,我们成人不能跟着孩子有情绪,带着情绪去给孩子讲所谓克服困难的大道理,其实这样我们成人也是在否定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在快速地转移到比我们弱势的孩子身上,用这样的转移掩盖来消除我们的不良情绪。我们也要学会先承认、接纳自己的不舒服,有意识的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其次,我们不能剥夺孩子对痛苦的体验及不能否认孩子对不舒服感受的表达。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承认接纳孩子有这样的情绪,再慢慢引导孩子从情绪中走出来。接下来成人对孩子及对发生事情淡然处之的态度会对孩子如何应对突发的“坏事情”有很大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是我们教给孩子如何调节挫折后自我情绪变化及如何应对困难的基本步骤。

当我和Frances对话、清理桌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其他正在工作的孩子都停下来看向我们,接下来我们轻松的态度及处理方式让其他的孩子也放松了下来,特别是所有的孩子看到Frances选择继续工作后,我能感受到气氛一下子轻松了。班里那些动手能力强,又很谨慎的孩子可以确定,即使出现滴颜料的意外也是可以解决的,没事的,所以有些孩子马上提出自己动手来做。通过不同的方式我们完成了这次制作“脚丫”幽灵的手工活动。

在多次的类似的小事中我们都是有意识的引导Frances这样客观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这一次不愉快的情绪调整很快,比较快的投入接下来的工作,是我特别欣喜的地方。证明Frances在慢慢学会在困难中解决问题,不过于受人及突发事件的影响,能较快的调整情绪,接受事实继续工作下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人会教育自己的子女:当出现问题时,成功者会向内归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变,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只有失败者才不断向外界抱怨,把自己的困难麻烦归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永远都只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我们每个人遇到问题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跨入幸福成功者的行列。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过于让孩子一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无论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都要先自我反思一下,培养“过于谦虚”的孩子,也会让孩子很痛苦,出现什么事情都会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这样会导致自己的不自信,也会让孩子内心很痛苦,这种思维模式违反了人类正常心理的发展规律。

    客观的分析问题,客观的判断责任,面对困难接纳自己的情绪,很快调整情绪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去做,是我更欣赏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点滴小事中有意识培养、锻炼孩子这样做。这样的点点滴滴积累才会在孩子心中构建成真正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才能让孩子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这个过程还很漫长,需要我们成人不断反思,慢慢的引导孩子渐渐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敢于面对责备、困难坚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文中孩子的名字为虚构的名字。)

 

                                                                   Angel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