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我们想喝你的药”
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偏方:盛夏季节常喝用红豆薏米熬的汤,可以祛湿毒和养心。于是照方炮制,将熬好的红豆薏米水装入一个可乐瓶子,带到单位好在工作时间当水喝。
早晨进入幼儿园,正是孩子们晨检和自由活动时间。Daniel、Will、Wnedy等几个孩子正在秋千、滑梯旁边玩儿,他们与往常一样一看见我就向我跑过来,我心中一阵温暖:“他们这么喜欢Mary啊!”我也立刻像往常一样蹲下来与他们拥抱,可是他们却说:“Mary,我们要喝可乐!”哦,孩子们把我手中的水当成了可乐!于是我尽可能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们,这不是可乐,这是熬的汤,因为Mary身体不好,喝了这个汤会对Mary的身体有好处。Daniel皱着眉问:“你的身体不好?”“是的!”他指着瓶子说:“那,这是药吗?”我想了想:“也算是吧。”他们几个听了以后,与Mary拥抱完就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孩子们做完早操回到教室,我也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整理桌面,准备办公。“咚咚咚”,有人在敲门,打开门一看,只见Daniel、Will、Wnedy等几个孩子站在门口,YOYO站在旁边。孩子们说:“Mary,我们想喝你的药!”看来孩子们对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依然持怀疑态度,他们要亲自证实一下。于是我把瓶子里的汤倒入一次性杯子内,请他们进行品尝。他们喝了以后在讨论:“这,是药。”“这个药不苦。”然后几个人高高兴兴的回到自己班上去了。
解读孩子们的表现:
探究的态度。在他们的已有经验里可乐瓶子里装的一定是可乐,但是当他们得知不是可乐时,就对他们的原有经验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产生了“瓶子里装的不是可乐吗?”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的第一步,这种探究的态度是非常宝贵的。
对事物进行验证和思考。“你的身体不好?”“是的!”
“那,这是药吗?”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药可以解决身体不好的问题。当他们喝了以后说:“这是药”,其实表达的是他们确认不是可乐的味道;“这个药不苦”是他们在思考:在他们的经验里药是苦的,可是这个药怎么不苦呢?孩子们表现出了较强的思维能力。
敢于质疑的精神。当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敢于质疑成人的答案,敢于穷追不舍的去验证,他们能够从容的去面对成人,得到结果以后又淡定的离开。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心灵的力量。
枫叶小熊的孩子们,你们在老师们爱的沐浴下,身心灵得到全面发展,你们是一群可爱小精灵!
题外话:请家长务必不要在可乐瓶内装入不可饮用的液体,以避免孩子们以自己的经验饮用后造成可怕的后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