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2019-05-17 16:39:31)
标签:

老鹰岩

玻璃桥

印第安村

蝙蝠崖

约书亚树

分类: 旅游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午餐
从谷底上来,到了谷顶,即山顶上,美西地陪来接我们去吃午饭。
那些没有跟我们乘坐直升机去谷底的人,美西地陪已带他们去游玩,并已吃了饭。
山顶上,有三个景点可以游玩。在前一篇博文中已说了,即:老鹰崖(Eagle Point)、蝙蝠崖(Guano Point)和华拉派牧场(Hualapai Ranch),把这三个景点串联起来,有专门的园区班车接送。
在凉棚下,我们等候园区班车。排队的人有许多,长长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而班车也很多,通常每15分钟左右一班。一辆接着一辆,不停地开出去。不一会儿,轮到了我们上车。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听美西地陪说,我们的门票包含了午餐。这午餐是印第安餐,是一种简餐,分别是:Eagle Point是中餐,Guano Point及Hualapai Ranch是印第安BBQ。可选择三个景点中任意一个地点用餐,直接用含有印第安餐的门票到景点兑换。
车到第一站,美西地陪就叫我们下车了,随着他走进入了一家餐馆(Restaurant),已是中午11时50分。美西地陪说了,只有这第一家属于中餐馆,菜肴比较好吃点。饭菜放在一个托盆里,排队上前领取。吃下来,我的感觉:猪排,味道一般;西兰花、土豆、辣椒、胡萝卜、黄瓜等,因为是水煮出来的,再配以佐料,超难吃,但应该说,这是健康吃法,可我们中国人不习惯;另外咖啡、饮料、汽水等,随意喝。听美西地陪介绍,后面两个景点的餐馆,吃的还要差,对咱中国人来说更不合口味。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坐在餐馆内,有空调,还凉快点。吃好了饭,走出餐馆,热日当空,在太阳下行走,更觉得热。来美国旅游,这儿是最热的。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老鹰岩
我们随美西地陪去第一个景点。这是大峡谷著名景点老鹰岩(Eagle Point)。远远望去,前方有一奇石,似一只展翅的老鹰,盘旋在两块兀立的石峰中间。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块土黄色的石碑,面上镶嵌着一块山鹰的徽标,写着“鹰的故乡”(Eagle Point)。老鹰是印第安华拉派人崇拜的图腾,他们以鹰为荣,甚至把自己比做展翅高飞的雄鹰。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这里可以看到峡谷那层次了然、色调各异的岩层。当我们站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露出地面的只是远山般平如桌面的峡谷顶端;稍稍走近,那巨大的岩石苍凉地裸露着暗红色的躯体,浑厚的堆砌从眼前一直延伸到远方;靠近大峡谷的边缘,那深深的沟壑一如被无法想象的神力生生掰开那样,参差不齐地留下了难以置信的嶙峋断面。层层的水平断岩里,清晰袒露着亿万年来的地质沉淀,如同树木的年轮展现着岁月的印痕。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如此不可方物。把这样的景观放置在荒漠之间,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渲染。只有苍凉才能与之比肩存在,只有洪荒才能彰显原始魅力。此刻,蓝天识趣地呆在远方,只剩下些许白云。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峡谷,山间竟然腾起薄薄的烟岚,反衬着这片殷红的岩石幻化出多彩的颜色。
真是壮观啊!这是长在地面以下的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的层峦叠嶂,它的峰回路转,它的所有的壁立千仞,都令人叹为观止。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大峡谷没有护栏。我爱人忍不住向前靠近一步,再靠近一步,就是不敢探出身子向谷底望去,除了胆战心惊,就只有两腿发软。太让人纠结了,放弃不能,靠近不敢。再看同去的团友们,基本上都处于亢奋状态。有假装淡定站在边缘拍照的,有离得老远却想与谷底留影的,也有一点点向前挪动探出身体引来旁人尖叫的。毕竟,这儿是危险的。立刻会有当地的景点工作人员叫你往后靠,不允许你做出危险的举动。我爱人说了,请莫怪我的浅尝辄止,一是恐高,二是年纪,还是饶了我吧。但是,不一会,她肩披一条彩巾,竟然做出了一个展翅飞翔的动作,让我给她拍一张,真的,胆子还不小!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玻璃桥
离这不远,是悬空透明的玻璃桥,不时传来尖叫声,那些被拖上去就趴在地上的女子,那些摸着玻璃护栏依旧不敢站立的男士,怪态百出。我和我爱人都选择放弃,主要的是一个自费项目。我们乘过直升机了,就不必再上玻璃桥,同样是俯瞰大峡谷嘛。据说,团队中,没有一个人上去。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这座玻璃桥,是1962年出生于上海,1987年前往美国学习英语并开始创业的美国华裔企业家金鹉先生的创意。当年,他看到了大峡谷的商机,便构思在悬崖边建立一座观景桥。
2009年底,在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美国大峡谷西缘,横空出世一件人工奇迹:一个宽3米的“U”型的玻璃平台从飞鹰岩(Great Eagle Point)延伸出去70英尺(21.35米),凌驾于距离谷底4000英尺(1220米)的半空。站立在这个马蹄形的玻璃走廊上,可以将鬼斧神工、壮丽动人的大峡谷风光尽收眼底,醉心于大峡谷慑人心魄的磅礴气势。这玻璃桥,又被称为“凌霄步道”,英文名为“Skywalk”的项目,正是由金鹉先生自己构思、建造并经营管理。玻璃桥的高度比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还要高出一倍以上,将让全世界所有的摩天大楼都黯然失色。
有一个故事揭示了金鹉先生的创业历程:
在拉斯维加斯以及毗邻的大峡谷地区是美国西部旅游业的一块风水宝地,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金鹉先生意识到,如果囿于华人旅游圈子、与“老土地”(指先期到美国的华人)打价格战,亦步亦趋,终究难有作为。自称“想法有些不一样”的他,尝试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艰辛但脚踏实地。
1993年,经过不懈努力,金鹉先生事业起初的第一步棋子,是获得了在大峡谷上空直升机垂直观光的经营权。但需要甘冒极大风险、且前期投入不菲,然而,其报答也非常厚实,在当地华人旅游圈子中,只有他的公司有此垄断经营权。
2003年,金鹉先生第二步棋子落地,获得科罗拉多河大峡谷游船的美国独家经营权。此时他的“东方旅游公司”,早已经将华人圈子内的其它旅游公司抛在了后面,在“老外”的地盘上做起“老外”的生意。
从那时开始,金鹉先生又寻找专家进行论证、规划设计。当然,最重要、也最艰难的是游说飞鹰岩所在的印第安华拉派部落(Hualapai Tribe)。华拉派部落虽然观念原始、保守,但对环保的严苛标准却一点也不亚于美国州市政府。经过坦诚交流和10多年生意往来建立的相互信任,使得他最终摘到了成熟果实。
2004年,金鹉先生出资2500万美元开始修建玻璃桥,3年后,一座马蹄形状的玻璃观光平台建成,它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奇观”。
金鹉先生从“小作坊”跳将出来,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到20年的时间,他从一个不懂英文的穷小子,一跃为身价上亿的美国老板。
在游览中,当我们听说了这个玻璃桥的故事,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为有这么一位华人、为有这么一位上海人,而感到骄傲与鼓舞。
看来,前面我们在科罗拉多河上碰到的那位船夫,可没有那么勇气和幸运。
但是,我后来又听说了,因为属于印第安人的自治区域,玻璃桥,说好25年里,与印第安人收益分成,25年后,这座桥将归当地华拉派部落所有。可不久,金鹉先生和华拉派之间,为玻璃桥利润分成和管理权,发生分歧和争议,部落要收回管理权。2008年,金鹉先生第一次上告败诉。2011年,金鹉先生再次提交诉状,希望法庭阻止华拉派接管玻璃桥,可法庭两度驳回原告的诉求。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溺爱有加,认为印第安人把收益用于修路及其它设施的建设没错,后来,变成了“由华拉派部落全资拥有”,金鹉先生连投资款也收不回。踌躇满志的投资者变成了落落寡欢的破产户,最终在哀怨中了却残生。
故事有些伤感。可是如今这么多人来到大峡谷,扔下大把的美金,走上玻璃桥,等于是来“赡养”这些印第安人。历史的轮回充满了岁月的风霜雨雪,苍茫里只有酸甜苦辣、百味莫辩的印记,只有乱云飞渡、寻找从容的心绪。“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虽然大峡谷游人如织,我仍然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想,也许金鹉先生从合作的开始就遗忘了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儿是土著印第安人的“自治区”,谁的地盘谁做主。
但反过来,对印第安华拉派部落来说,金鹉先生也许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因为以前华拉派部落的领地--大峡谷西缘游客稀少,华拉派人的经济状态每况愈下,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极其贫困线之下。随着玻璃桥的建成和对它的商业宣传,来西缘的游客越来越多,印第安华拉派部落的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印第安村
“华拉派”意思是“松树人”,传统领地是沿着大峡谷南面100英里(160公里)的范围内。在离玻璃桥不远,是一遍长满沙漠植物的荒原地,那儿,是进入印第安人华拉派部落所属区域;那儿,有印第安村的民居、集市和西部牛仔小镇等。当地印第安人极其尊重自然和祖先遗留下的遗产,让我们参观原始风貌,远望欣赏两边高耸陡峭的岩壁和广阔的沙漠,了解印第安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由于在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安排深入腹地游览。我们只是游览了印第安华拉派人的一块保留地,我的那位还钻进了他们的土屋,体验了一把站在屋里的炎热,感觉是站也不好坐也不好,可以肯定,这般艰苦的条件,一个来自于现代化城市的人,绝对不可能住下来的。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洲的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传统上将其划归蒙古人种美洲支系,印第安人的称呼是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到了印度,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美洲人祖先有渊源关系。
除了科罗拉多大峡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头戴鹰羽冠,身着民族特色服饰的印第安人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据考证,亚利桑那州现在所呈现给世人的人类文明及居所,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人类考古学家们已经确定,此地曾出现过古普韦布洛人、霍霍坎人、莫戈隆人和萨拉多人等许多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而大约在5000年前,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地区曾为印第安人霍皮族、帕帕戈族、皮马族等多个部族的居住地。如今,美国印第安人部落依旧是亚利桑那州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拥有美国最大的法定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保留区,22个古老的印第安部落仍然生活在这里。
我站在大峡谷边上良久,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在这一片土地上,在这么干燥的地方,印第安人是怎么生活的?因为峡谷之下,才有水源!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蝙蝠崖
走出这片区域,我们走向被称之为“蝙蝠崖”(Guano Point)的地方。
“Guano”,字面上的解释是海鸟粪,蝙蝠粪。这里有古老的鸟粪矿,以前其自然资源为当地印第安居民提供生活上必要的支持。在五、六十年代,还有专门的公司在这里收集蝙蝠粪,并做女人最爱的化妆品,还有花草最爱的化肥,甚至炸药。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蝙蝠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峰。说来山峰,并不高。蝙蝠峰犹如一座黄金筑就的金字塔,峡谷下蜿蜒的小道延伸通向峰岩,仿佛是一条通往天空的路。在这座山峰的最高点,你可以欣赏到大峡谷的雄伟壮丽的景象,那种天、地、人,如此和谐的感觉就流荡在科罗拉多高原的空气中。这里也是大峡谷西缘观赏峡谷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游客爬上这座山峰,即可360度环顾大峡谷胜景。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有很多人都往山峰爬,登高望远,观赏山景。我们因已走了很多的路,天气又热,人有点筋疲力尽,再说,乘过直升机,已从高空俯瞰了大峡谷的全景,我们没有爬上去,我们只是在山脚下绕着走了一点路。当走到它的另一边,看看也吓人,岂敢往上爬,如果稍有不慎,一个失足就可能摔向山崖。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约书亚树
从这儿出来,科罗拉多大峡谷西缘(西峡谷),我们已经全部游玩结束。
美西地陪叫我们几个人自己搭乘园区班车出去。车到终点,下车后,一直走到底,便出大门,在外等候他的到来。最后,人齐了,一起乘大巴回酒店。
下午3时,车子准时返回了。
沿途地貌依然壮观,从大峡谷出来,算是进入了戈壁地貌,一路既没什么农作物,也没有房子,路上见不到人,偶然有车开过。这儿,只是一片荒芜,相对平坦的髙原,经过千万年来磨蚀夷为平面。走在那儿,一望无际,无树无草,似乎行进在沙漠之中。
车行驶了一段路,见有一片植物,觉得很稀奇。车上大多数人要求美西地陪停一下车,让我们去看看,并与之拍拍照。
车停了,大家都下车。原来这儿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植物林。听介绍,这是科罗拉多沙漠中常见的植物,是墨西哥刺木、多刺仙人掌。还有一种植物,名叫“约书亚树”(Joshua Tree),很有特色,它虽叫树,但它既不是树,也不是仙人掌,其实属于百合科,虽那高高大大样子,实在不能让人和百合科联系起来。
我们对“约书亚树”特感兴趣,它的学名叫“短叶丝兰”(Yucca brevifolia),是百合科丝兰属的单子叶植物,生活在北美西南部,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和内华达州。大多生长在海拔2000至6000英尺间的莫哈维沙漠(the Mojave Desert)。在中国,可能还见不到这种树。
约书亚树,听介绍,可以由种子和地下茎发育而成。它们生长缓慢,最初几年可长到10~20cm,随后每年增高10厘米。约书亚树的茎杆由大量小纤维组成,没有年轮。由于它根系较小,相对树冠较重,并不是很稳固,但是在严酷的沙漠环境中可以持续生活200年。树最高可达15米左右。叶片深绿色,线型有刺状边缘,长15~35厘米,宽7~15毫米。春季开花,花穗长30~35厘米,宽30~38厘米。
我们是第一次见识,大家都想与这种植物来个合影,留作纪念。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当我上车时,依依惜别大峡谷,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罗拉多大峡谷,再见了!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美加墨三国游*2017(二十一)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下)

约傍晚6时,我们回到了原来下榻的拉斯维加斯城宫站娱乐场酒店(Palace Station Hotel &Casino)。
。。。。。。。。。。。。。。。。。。。。。。。。。。。。。。。。。。。。。。。。。。。。。。。
后记
自上篇博文发表后的一个星期,即4月20日星期六,我想按惯例发表博文,但见新浪一条“因系统升级,PC发布文章功能暂停,预计5月17日15时恢复”的通告,只得搁置。 
如今恢复,预祝“新浪博客”越办越好!
自5月17日起,以后3个星期,将每星期发2篇博文,这篇博文是补上的第1篇,特此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