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 2016(二)昆明 西山景区

标签:
西山索道龙门胜境三清阁大平台鲤鱼跳龙门 |
分类: 旅游 |

车从酒店出来,行驶近二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西山景区购票处。


可能为了环保的需要;可能为了安全的需要;也可能为了创收的需要。景区,就是不允许任何社会车辆进去,我们只能转乘景区的车。

——西山景区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也简称西山公园。它位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湖畔,距市区15公里,北起碧鸡关,南达灰湾,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公园由北向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5米,最高的罗汉山高出滇池水面约620多米。西山公园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占地约889公顷。峰峦起伏,青山连绵,这就是被誉为“滇中第一胜景”的西山。
早在唐代,樊绰在《蛮书》中称西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明代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景也”;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遍游西山,写下《游太华山记》(西山别称太华山),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风景名胜。登上大观楼,透过烟波浩淼的滇池,远眺西山,宛如一位仰卧于蓝天之下、冉冉秀发飘拂在滇池波光浪影中的睡美人,故昆明人称西山为“睡美人山”。
西山,唐代称为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因其在城西,群众习惯称它为西山。透过烟波浩淼的滇池,远眺西山群峰,宛如一位仰卧于蓝天之下、冉冉秀发飘拂在滇池波光浪影中的睡美人,她的脸、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头发,都历历在目,轮廓分明,故昆明人称西山为“睡美人山”。
滇池,也称昆明湖、昆明池,古称滇南泽,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湖泊海拔高度1886米。形状似胃形。湖底平坦。北部海埂湖堤以北称“草海”,以南称“外海”。滇池属于长江水系,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游湖泊。为中国第六大淡水湖。

——两条索道
西山景区有两条索道:
一条是跨越滇池,从滇池之滨乘坐“滇池——西山索道”上西山,此索道的终点,仅抵达西山的三分之一处。全长2000米,高低差300米,其中1000米横跨滇池水面之上,运行时间20分钟,沿途可饱览滇池、西山的山光水色。脚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烟波浩渺;头上浮云漫漫,如伸手可摘。是国内唯一一条既跨水又越山的索道。这索道,人是坐在一个吊箱内,封闭式的。
一条是搭乘景区光观车,到西山的三分之一处,也就是前面一条索道的终点处。然后乘坐索道上山,这是唯一的一条上山索道,这是为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山观光游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坐在上面,犹如步入一条奇妙的观景长廊。我们走的就是这一条线路,这索道,人就坐在一把椅子上,是敞开式的。

——龙门胜境
西山茂林修竹深处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古刹殿宇,而其最精彩诱人的是建在悬崖峭壁间的精美亭阁——龙门胜境,这是居高远眺滇池和昆明市区全景的最佳地点。
龙门胜境,在西山北段,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海拔2300多米,高出滇池414米。因其地势险峻,风光奇秀,被称为“西山第一胜景”。诗人邓拓曾到此游览,挥笔写下《登昆明龙门》诗,赞美这一神奇景观:“嵬嵬龙门千丈崖,游人仰止白云阶。滇池水阔飞帆渺,不尽风光入客怀。”
龙门胜境,包括北从三清阁起,南至达天阁止的一组石刻工程,全长66.5米。这一“龙门石窟”,共有道教神像
22尊,为全滇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整个龙门石窟之神像、天台、石壁、天棚、香炉、烛台、经文、楹联,均在原生岩石上、千仞绝壁上雕凿而成。清末赵鹤清题刻龙门楹联道出了登龙门的感慨:“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这也是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饱览龙门胜境的壮丽风光和鬼斧神工的石雕艺术的原因。
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游客都会来此游览。故有“不游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走进景区
由于我们是乘索道上的西山,之后从顶峰凌虚阁下来进入龙门景区。是从上而下,逆向下山进入龙门景区,而不是像一些未坐索道的游客从下而上,向上攀登进入到龙门景区。所以我们是典型的“反其道而行之”,按这个路径,就是先到龙门的达天阁,随后就到了“豁然开朗处”,这里叫“凤凰岩”,然后沿孝牛泉的石阶而下到达三清阁景区的。
乘索道上山:










进入“龙门景区”大门,直接就乘坐索道上山。坐上这个索道,实际人就是坐在一把吊着的椅子上。我们团队中一位胆小的女士,听她说,坐上去,眼睛就闭了起来,不敢看周围及脚下,生怕掉下去,紧紧拽着她爱人的衣服,感觉快要晕死过去了。我们回头看她叫她,就是不睬。有时候一股惯性会使缆车一摇一摇的,像摇篮一样的,她就急叫。有恐高症的人也真够呛!




大平台:
走出索道,开始往山下走。
在一块山石上,写有“滇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的字。
西山风景名胜区,是滇池国家级名胜区的核心景区,突出体现了滇中春城山光水色,融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景观、宜人气候为一体,以保护地貌景观、自然和文化遗产、生态资源为主要内容。

这儿,是岩石开凿的大平台,台边护以雕花石栏杆,栏外千仞绝壁,凭栏览天观海,令人心旷神怡。平台后是新石室达天阁,宽5米,深2.5米,高2.3米。洞内正中雕刻魁星、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三尊神像,形象生动。特别是居中的魁星,高约1米,右脚踏鳌鱼,左脚上抬蹬斗;左手擒龙,右手高悬朱笔,栩栩如生。魁星背壁刻云山洞天福地神仙图,北面石壁刻《文昌帝君阴骘文》,南壁刻《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两壁下方浮雕骏马昂首奔驰图。达天阁外石崖檐上,雕刻有骑鹤翱翔的南极仙翁,神态慈祥,鹤体生动。







龙门:
很快,我们来到了“龙门”的地方。
登临西山,总是要到龙门一游。龙门位于西山顶部,罗汉峰的悬崖峭壁上。登龙门观日出,面对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令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有关龙门胜景的传说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魁星的传说,相传在凿成龙门时,石匠不小心将魁星手中的石笔凿断,他心痛不已,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艺。“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
龙门、达天阁上接云霄,下临绝壁。石阁两侧,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鹤清撰刻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整个龙门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是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
传说读书人喜登龙门,就能象“鲤鱼跳龙门”那样,考中状元,前程似锦。怪不得,这儿的人最多了,摩肩接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故此,大家自觉排队,秩序井然,都想摸一摸这“龙门”二个字,都想让自己身价倍增。






这儿,有一洞口竖有隶书“云华洞”三个大字的石碑,这就是云华洞。云华洞南端即龙门石窟,它包括龙门石坊、平台和达天阁。其结构严谨,雕刻精湛,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石雕艺人的聪明才智。龙门是一座圆柱托斗拱石坊,在整块巨石上雕出龙头,圆柱和衔梁,并装饰彩绘,金碧辉煌。

当我们走下山,恰巧遇上了一个外国旅游团。我们是往下走,他们是往上走。我们互相打招呼,“Hi!
Hello!”,感觉是一种缘分、是友好的体现。



三清阁:
三清阁,位于太华山南面的罗汉山。道教宫观,初为元梁王避暑行宫,明初改建为玉皇阁,后又增建灵官殿、三清殿、三丰殿、吕祖殿、元帝殿、真武殿、七真殿、张仙殿、老君殿、抱一宫、飞云阁、斗姆阁等,统称“三清阁”。
三清阁,为九层十一阁的道观建筑群,层叠镶嵌于罗汉崖之上。罗汉崖上接云天,下临滇池,翠柏苍松,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崖因突出的怪石犹如罗汉的脸,故名。
这儿,山崖险峭,石峰嶙峋,其间松柏苍劲,山花烂漫。三清阁九层十一阁建筑群高低错落,建筑在罗汉山与挂榜山之间的悬崖绝壁上,它高出滇池水面三百多米,置身于此,有“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之感。三清阁,阁有楼,内有茶室,可品茗。
这儿的风景最美,这儿的游人最多。
我们下来的时候,见有一石门。这门边刻“别有洞天”四个大字。入石门,石道“径折路旋”,走到“豁然开朗”之处,称为凤凰岩。
洞前“揽海处”平台宽阔,洞顶就石岩浮雕凤凰一只,口中衔一函书,展翅奋飞,形象优美,古意盎然。《昆明县志》载此石室系明嘉靖年间道士赵炼主持开凿,徐霞客《游太华山记》称之为“穴石小楼”。洞外南侧,有云南民国元老李根源摩崖摹刻明末进士傅宗龙的草书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此联纵横飞驰,雄浑豪放,刻工流畅,是西山摩崖石刻珍品之一。



凤凰岩南面,为“普陀胜景”石坊洞门。入石坊,隧道螺旋蛇行,沿隧道东向凿石窗,凿岩而成慈云洞。慈云洞的观音坐像、佛台、香炉、门楹、两壁骑龙驭虎神像等,都是原生岩石镂空雕凿。洞内有对联云:“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还有一首《赠吴道人诗》,赞颂清乾隆年间15年如一日不畏艰险开凿慈云洞的吴来清道士:“万钻千椎显钜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由慈云洞向外俯瞰:“洞外云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
继续下行到一平台,有真武殿。路边有个龟蛇石雕,名“青蛇缠龟”。龟蛇代表长寿,要想益寿延年,据说用手摸它就能如愿以偿。真武殿后有一小泉,泉之上有七圣殿、玉皇阁等诸多殿阁,其中最险峻的是建在“普陀胜景”牌坊上面悬崖上的太极宫。







途中,正好有一尊财神爷雕像,左手拿着一个金元宝,右手拿着一根法器,怒目铮铮,看着人们,生怕人们抢去它手中的金元宝。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去想摸一下它手中的这个金元宝,可这个金元宝相对于我们,处于较高的位子,人矮的都够不着,不断有人跳起双脚,极力想摸到这个金元宝。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身高马大的西方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场面,理解了中国人的意思,也忙伸手去摸,对他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最后,下山来到了“三清境”红色山门前。由山下登山来到这山门,穿过这山门,拾级而上,便可抵达我们游览过的龙门石窟。
三清境,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就是“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最高层玉清境居住着元始天尊,也称天宝君;第二层上清境居住着灵宝天尊;第三层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为宫、观、阁、殿的名称。进了三清境就是进入了道教的天堂。
在山门上,正面的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磐彻诸天”;背面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背面的这副对联说的是在欣赏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正面的对联后,你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之处,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阶上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人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对联一语双关,催人奋进。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教中的韦陀。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请看殿前这副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幅集句联,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色,说明滇池是汇聚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月光辉映,如圆圆碧玉沉入湖水。“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流丹”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在阳光的照应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到了山下,已是十一点半,导游带我们去附近一家餐馆吃午饭。


前一篇:云南游 2016(一)前往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