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行(十)泰伯墓景区
标签:
黄帝陵鸿山断发纹身吴韵大道寻根文化广场 |
分类: 旅游 |
从钱穆、钱伟长故居出来,看看时间还有一点,我们又赶往离着不远的泰伯墓景区。
墓地景区
“西有黄帝陵,东有泰伯墓”。泰伯墓景区位于鸿山的西麓,原称“吴王墩”、“皇陵”、“王坟”,于东汉永兴二年(147年)吴郡太守糜豹修建,占地3亩;盛唐时期扩建,称“江南第一古墓”,后历代均有修葺;1999年当地政府耗资千万,对墓地又一次进行大规模的修扩建,墓区由原3亩扩建至近50亩,恢复历史上原有的环山河、香花桥、戟门等。整个墓区内有吴文化广场、石牌楼、仰止阁、御碑亭,还有明代建造的月牙池和四棱碑等。

这儿是吴姓后代的寻根之地,而作为江南人,怎么能忘记这位禅让王位到无锡来开荒的老祖宗呢?
2003年泰伯墓被列入无锡旅游十八景之一,2006年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泰伯其人
说起泰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前博文《无锡行(五)南禅寺景区》中的“无锡古运河”文内提及过。
泰伯,指吴太伯,本名为姬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为开发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吴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泰伯功勋
泰伯把西北文化带来江南,并入乡随俗,有意思的是把古代绘画艺术用在人体皮肤的美化上来,带头实行对百姓的理发制度,把披头散发的长发剪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短发,促进人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断发纹身”由来。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无锡)之说。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的存在具有740多年的历史,足足有7个世纪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泰伯为人
孔子曾评论泰伯,有“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的至德圣人尊称。
泰伯在家族中有着极美的让贤精神,后来在开辟江南方面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庶民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无锡人民为永远怀念这位开国国君,厚葬于鸿山(皇山)。
泰伯生于约殷朝商王祖甲5年(约B.C.1253年左右),病故于殷朝第30代国君帝乙4年(约B.C.1187年左右),享年66岁。从此,这位伟人就长眠在无锡梅里(今梅村)鸿山之麓,泰伯墓作为千年古迹供后人瞻仰。
祭奠泰伯
农历正月初九,传说是泰伯的生日。当地百姓怀念泰伯,把这天敬为“天生日”。百姓都要去游泰伯庙,瞻仰泰伯圣像。
农历三月初三,是泰伯去世的日子。鸿山周围的乡民都要游鸿山,到泰伯墓前祭奠。所以,每年三月初三起,连续三天,四乡八邻的男女老少,穿红戴绿,成群结队到鸿山。泰伯墓前后左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后来,又把这一天改在了清明日。
据传,因泰伯德行高尚,所以泰伯千古的辰光,百姓哭声震天,都到山丘原野采了白色鲜花于泰伯墓前敬献。想到泰伯生前喜欢种麻,百姓就腰束麻皮到墓前叩拜,表示哀悼。从此以后,吴俗对去世的长辈,也用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了。
来到广场
车将要抵达这一景区,大老远望去,一个非常大的广场映入我们的眼帘,规模之大之壮观!
那广场的分布由南向北依次分为降福广场、吴韵大道、吴文化广场、寻根文化广场四个部分。通过6根图腾柱(武、器、文、水、曲、居)、飞凤主题雕塑、奔吴和兴吴组雕、文化灯柱、至德宗亲姓氏景墙等,集中展示吴文化3000多年的渊源历史。




——降福广场,立有锻紫铜的飞凤雕塑,意寓天降福泽的美好祝愿,广场两侧配有6根吴文化图腾柱,点明广场的文化主题和内涵。
——吴韵大道,奔吴和兴吴组雕如今就摆放在大道上。
奔吴以泰伯入乡随俗,断发文身、荆蛮乃辟为主体形象,背景是泰伯一行长途跋涉奔吴的大型版画,古朴高雅;
兴吴则是泰伯立于舟边,倾听老农讲述风土人情,构筑治吴方略,配以身后蓝图,尽情诠释泰伯的开拓务实精神。
漫步在大道上,可以欣赏两旁十根文化灯柱,上面一一雕刻着十个传说故事:泰伯三让、寿梦强军、季子挂剑、子胥赠剑、专诸刺僚、阖闾筑城、孙子兵法、干将莫邪、举案齐眉、智圣范蠡。发现其中泰伯三让、专诸刺僚、举案齐眉故事中的三位主角泰伯、专诸、梁鸿最后都是葬在鸿山上的,果然称得上人文鸿山了。
——吴文化广场,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一年一度的庙会、4月10日泰伯祭祀典礼、作为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作为吴氏宗亲和海内外同胞盛大的祭奠先祖活动都在此举行。广场方形的铺装图案,凸显吴文化的厚重。
景区门前



从外往里瞧,穿过牌坊,应该是神道,道旁有按王者规格依次排列的五对青石制成石人石兽,由南向北分别为奇兽獬豸、雄狮、白象和手执钢锤的武将、手捧朝板的文官。
神道前方东西两侧各立有石碑一块,东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西侧是泰伯墓说明碑。
神道后侧两旁还各有一座御碑亭,亭内御碑没有丝毫旧迹,一切都是新建的,显然,这泰伯景区修建的年代不远。
据说,进入并穿过这一前门厅,精彩的内容在等着你呢。一直往前走,走到最最后面的是老墓区,它沿着山势而建,年代久远,精华就在那儿,有:始祖泰伯公神位、明代所建四棱碑等,而青石砌封的泰伯墓就座落在一片松柏环抱之中。这只好留在我们下次再来寻访了。

相当失望,就此打住。我们还是该去我们应该去的地方了。
文内有6张照片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
前一篇:无锡行(九)钱穆、钱伟长故居
后一篇:无锡行(十一)荡口古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