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糕点

(2016-02-27 14:28:12)
标签:

潘玉麟糖粥

桂花赤豆糊圆子

杨招娣糕点

猪油赤豆糕

黄天源糕点

分类: 旅游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离开了程宅,我们沿着皮市街继续前行,过了白塔西路,在路的东面位置,我们看见有一座公园,名叫白塔公园,看上去优雅别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走进去瞧瞧,以后再去苏州,一定要进去游玩一下。
看来,这条皮市街还真有一些可看点。那个老中医曾经对我们说过,如果到观前街去游玩,从他家出发,走着去,逛一下皮市街,是不错的。
——潘玉麟糖粥
我们行走在皮市街,当要走到皮市街花鸟工艺品市场时,我的那位突然发现有人手里端着一碗糖粥,她马上想起来,女儿曾跟她说过,苏州皮市街的糖粥是很有名的,在大众点评网上有许多点评,口碑很好。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上网,这方面特别关心。于是,我们快步走向前方。
赤豆糊圆子
当走到皮市街史家巷口,也就是位于皮市街花鸟市场北门,看见那儿有一个摊位,这就是潘玉麟糖粥摊。
我走近一看,摊位设施相当的简陋,一辆手推车上放着全部家当,由两位老人操持经营着,听人介绍,他们是一对老夫妻。我观察了一下,他们待人接物是“超级和蔼”。
从他们的车上广告牌介绍来看,他们经营的特色是桂花鸳鸯糖粥、桂花赤豆糊圆子和桂花酒酿圆子。一碗看似普通的糖粥,成就了一道苏州小巷里的特色美食,在各大美食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有被称为“来苏州不能错过的美味之一”。
我看着锅内,这粥又糯又粘,每颗米都是开花的;赤豆糊中永远有桂花点缀其中。让人有极想吃的冲动,我的那位马上先来上了一碗桂花赤豆糊圆子。
看着那位大伯先后从两个锅内把赤豆糊和圆子非常娴熟地盛到了碗里,然后交到了我的手上。经过调和,我迫不及待地忙舔了一口赤豆糊,哇,感觉是那么的香甜可口,且又那么细腻;再用小调羹把一只小圆子送进了嘴里,这小圆子软软糯糯,极富嚼劲。总之,是那么的让人爱不释手。
听着两位老人在回答人家提问时的话,我知道,他们家的赤豆糊不是用豆沙做的,而是自己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用原赤豆熬出来的,最重要的是用的是红糖熬的,所以就更加香甜,还富有营养。
听人讲,这粥的生意相当火红,每天中午12点就有人开始排队来买,下午三点多就卖完了,每天是限量供应。一碗5元,大约是2、3两吧。听一位老顾客讲,原来这一碗粥没有那么贵,因为上了电视,买的人越来越多,价格就自然上去了。
这么说来,这天,摊位可能刚刚推出来,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围着要买的人也多了些。这里,温馨提示,因为买的人多,有“慕名的”、有“路过的”,舌尖上的美食若想不错过,想吃想尝尝的,一定要瞧准时间,赶早哦。
我发现,摊位边上,还放着极为简单的一张桌子和三根长凳,这是让人坐着吃的,但毕竟吃的人多,许多人都是端着这简易碗,站着吃,我们也不例外。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买粥故事
在这期间,我饶有兴趣地听着有关他们买粥的点滴故事。
在苏州,有许多像这样有着特色工艺的传统美食,由一位或几位老人势单力薄地孤独坚守着。据说,近年来,一旦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时,像这卖粥的两位老人就很少出来了,这让那些吃货们真切感受到老手艺消失的痛,这让许多喜爱品尝糖粥的市民非常惦记,同时也对苏州市井小吃的命运格外关注。
我了解到,那位大伯叫潘玉麟,老人已经60岁多了,几乎一辈子没和糖粥分开过,他说自己这套手艺是跟着爷爷、父亲学的,“和100多年前的老配方一模一样。”事实上,不少老苏州人,包括我们一些上海经常去苏州的人,可以这样说都吃过潘家的糖粥。
潘玉麟老人细细道来,“上世纪40年代,苏州城里有十几家挑着骆驼担卖糖粥的,每家行走路线不同,产品和口味也不一样。通常都是早上卖一担、下午卖一担。”这其中,就有潘玉麟老人挑着的骆驼担。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咱们上海也有卖糖粥的,当卖糖粥的小贩,肩挑粥担,手敲竹筒,“笃笃笃,卖糖粥”的声音在弄堂内响起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围上去,有钱的就买上一碗。这一幕,我至今还在脑海中。
1978年,潘玉麟和父亲潘伯勋在玄妙观西脚门摆了个摊,潘家的糖粥第一次有了固定摊位。那时候,潘家的铺子里种类比现在多,除了糖粥、赤豆小圆子、酒酿圆子外,还有桂花糖芋艿、春卷、豆腐花、鸡鸭血汤等。
卖粥艰辛
当问到“为什么不开个店?”回答是“租金高,开销也大。”“那为什么现在不把以前的产品全部恢复呢?”老人摇摇头,说是“做不动了”。他细数每天的流程:早上5点起来烧煤炉,中午11点半出摊,每天只卖200碗粥,卖完就收摊回家,通常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就全卖完了。回家之后还要为第二天出摊做准备工作,这一忙就到了晚上9点。这一切全靠两位老人在忙,“不少力气活,拿这部车子来说,相当于一担黄沙的重量呢。”
制作过程
苏式糖粥的技艺精髓在一个“甜”,糖的调法是传承的结果。当听到别人夸糖粥好吃,老人会像小孩子一样得意地一笑。他说:“我的糖粥就是100年前的老味道,会吃的人一吃就能吃出来。”
苏州人喜甜,而这一碗糖粥的奥秘就在“甜”字上。如同高明的画家必须自己调配色彩一样,潘玉麟糖粥所用的糖也无处可买,只能用老方子自己调制。他说,自己家中有各种甜度的赤砂糖、白砂糖、冰糖、红糖等,不同的粥加哪几种糖、先后顺序怎么加、比例是多少、放入后熬多少分钟,都有精确规定,容不得一丝差异。
除了糖,其他方面也是极其考究,将苏州人精致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炉子一定要用煤炉,不可以用煤气或液化气,“原因不知道,但口味就是不一样。”老人说,就像土灶烧出来的米饭比电饭煲烧出来的好吃一样;又如糯米和赤豆,也是老爷子亲自去粮食市场挑来的,糯米一定是玲珑对称,不掺杂一颗粳米,赤豆也必须要颗粒饱满的东北赤豆;再比如小圆子,不是超市买的现成圆子,而是由糯米粉加水,一颗颗亲自滚出来的,这样的圆子在沸水中煮半小时都不会沉、不会化。
老人想法
老人对于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创新产品直称“看不懂”,希望为自己的这些老方子寻一个好的归宿。
老人说,人人都说他的糖粥好吃,其实也没什么窍门,关键还在于遵循老方法。
——杨招娣糕点
说起苏州的小吃,在这条街上还有一家在大众点评网上挺挺有名的杨招娣糕点店。
杨招娣糕点店,位于皮市街277号。确切的位置,我们这一路走去,应该说,先走到杨招娣糕点店,而后才走到潘玉麟糖粥摊。这家店,也是我女儿告诉我们的。
杨招娣糕点店的门面并不起眼,中午12点一刻,我们走过去时,店还没有开门,门口也没有排队的人,等我们从观前街兜上一圈回来,那时,正好是下午1点半,店门口已经有人排队了,约有十来个人,我们那位急忙站在了队伍的后面。二点钟一到,准时开门。
喜欢吃传统糕点的老苏州人,包括喜爱吃糕点的我们上海人,只要听说了、知道了,就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来了就会买上一些,尝尝鲜、尝尝味。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在排队期间,我站在队伍的外面,听着人们的议论,才知道一些事儿。
非常牛店家
“非常牛!”这是我给这家店归结的三个字。你要是上午去,紧闭的铁门一定会让你扫兴而归,住在附近的居民和老主顾们都知道,这家店只在下午两点开门营业,四点就关门,每天,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就是不多卖。
开店理由
看店名就知道,店主是杨招娣。听说已经60岁多了,她一辈子最得意的就是自己做的点心。当年,她从单位退休后她萌生了摆摊卖小吃的想法。后来经过一番考虑,杨招娣决定主打糕团。
原因无他,糕团在苏州人的传统饮食和习俗中地位颇重。什么时令节日该吃什么糕团都有讲究:正月里汤圆,二月二撑腰糕,三月清明青团,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初五端午粽,六月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九重阳糕,十月南瓜团,十一月萝卜团,十二月糖年糕等等。此外,还有为各类喜事专做的糕团,如姑娘出嫁时的蜜糕铺床团、小孩满月时的剃光头团、造屋架梁用的抛馒头、上梁糕等等。
猪油赤豆糕
杨招娣糕点店的主打品种是猪油赤豆糕。
一块看似普通的糕团,为何有这么好的口碑,原因就在用“心”做。“做糕团,配方很重要,做的过程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按照杨招娣的说法,首先选材要讲究,“买来的猪油,往往十来斤中只能用两斤,宁愿浪费,也不能以次充好”,正因为这样,店里员工对杨招娣颇有“微词”:“杨阿姨人很好,就是太挑剔、太讲究......”,每一批米粉进店,杨招娣和她的老伴都要先尝一尝,味道对了才能用,否则直接通知米粉店通通拉回去,毫不客气。
制作精细
制作的过程更是精细。负责搅拌赤豆和米粉的员工要一刻不停地搅拌,找出微小的米粉团一一捻碎,保证糕团入口细腻,平底锅外面放置挡风圈,保证火候均匀;蒸糕全部用木桶,里面放上竹蒸匾,一是渗透性强、二是环保绿色;蒸糕时米粉和猪油要一层一层往里加,既要保持均匀又要保持一定的紧密度;每蒸一次,木桶都要认真刷洗一遍,保证不粘锅。
制作特色
糕点店每天凌晨四点多,开始准备。七点半,作坊准时开工。九点多,作坊里已经热气腾腾,纯正的清香味扑面而来。四只汤锅里放着四只传统的木桶,这就是蒸糕的家当。木桶有一根筷子那般高,蒸出来的糕团也这般高,都是“大块头”,直径将近20厘米,有6斤多重。因为是传统的手工方法精工细作,蒸好一块糕需要40分钟左右。糕点店每天的产量不高,一天也就是三、四十个,所以一直都是“只有不够卖的,没有卖不了的”。
我注意到,这家店的店面不大,放上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可有谁会坐着吃?我站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买好糕点,马上就走人。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买的人都是整只买。很少有买一半的,但我们只买了半只。带回上海,我吃了一小块,感觉吃在嘴里,软糯喷香,甜而不腻,口感极佳。
不一样感受
其实,后来我们在观前街上一家苏州非常有名的黄天源糕点店,也买了类似的糕点,带回上海,尝了尝,感觉还是杨招娣糕点好吃。可能是心理作用,亦或是杨招娣糕点小批量手工做的就是不一样。有机会,你去苏州,分别买了尝一尝,会有一个答案的。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苏州行(十三3.2)糖粥 <wbr>糕点
——吃出美味
一碗粥、一块糕团,吃出了老苏州“舌尖上”的文化,感受颇深。他们的全部工艺和手艺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这正迎合了人们的口味,这正是苏式传统小吃传承千年的精华所在!
一口又糯又嗲的姑苏方言,—碗又美味又可口潘玉麟糖粥摊的桂花赤豆糊圆子,一块又软糯又香甜杨招娣糕点店的猪油赤豆糕。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