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旅程(二十七3.7)中国进士第一村(上)

标签:
鄞州的走马塘村陈氏宗祠遗忠堂邬毛银隋炀帝 |
分类: 旅游 |

从长寿村出来后,我们的车来到了奉化市区,晚上约7点钟,入住的宾馆落实好后,马上到对面的商业广场去解决晚饭问题。夜宿奉化,为的是第二天能方便地游玩奉化附近的一些景点。
10月4日,即第三天,我和我爱人起的很早。我们有个习惯,每到一地,早早起来,去外面兜上一圈。一方面,呼吸当地的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了解异乡的风土人情;顺便有什么当地土特产带点回上海。
一个小时兜下来,我们从外面回到宾馆。他们都已经起来了,女儿正在洗漱。我们把随身所带的东西整理好。然后,大家一起出了房间,下楼退了房。走出宾馆,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了车上。接着,就到附近的饭店去吃早点。
一、走进村落。
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天气特别的好。7点半,我们出发了。这一次去的地方是位于宁波鄞州的走马塘村。
走马塘,它在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位于姜山镇。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
走马塘,还是一个千年古村,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这天,我们的车沿着公路行驶至这个村的附近,公路旁竖着的一个高大的牌楼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上面“中国进士第一村”几个字非常显眼。车弯入这个牌楼,一条小路一直把我们引入到村口,那村口又有一座牌楼,上面也有“中国进士第一村”这几个字。我们的车就停在村口的停车场。
下了车,走进这座牌楼,就是走进了这个村,它是不需要门票的。一眼望去,左边是一块巨大的照壁,上面赫然写着“中国进士第一村”,还有有关进士村的人文介绍。右边是沿着明清建筑群而建的一个千余平米的水塘“荷花池”。村里的老人,将荷花称作走马塘的村花,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意。在荷花池边,就有一堵漂亮的马头墙,沿着墙边那条小径前行,由此,可开始对全村的游览。
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陈氏宗祠。走进这座祠堂,里面的一切都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但感觉只是一些碎片和肤浅的东西,不知道其含义。有一位老者,坐在这祠堂的门口,他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有一个人,他叫邬毛银,今天要来。”老者看了看自己手上的手表,接着说到,“等会儿就到。”“他办了一个走马塘村史和历代进士陈列馆,你们可以进去看看就知道了,这个陈列馆就在那边的院子里。”他边说着边用手指向那祠堂旁的一座建筑。这令我们感到兴奋。
于是,我们向这位老者道谢后,从祠堂出来,就前往那个院子。
二、一位好人。
1、见面。
等了没多久,邬毛银真的来了。一米六七的身高,显得有点胖,但很有精神;皮肤略黑,脸上留下了他在这片土地上插队生活二十几年一腔热血的痕迹;人一身豪爽幽默,有问必答,款款而谈。
邬毛银知道了我们的来历,表示了他那份热情,并把陈列馆每一间屋的房门都打开,引领我们参观,还当起了我们——就我们这么几个人的专业讲解员。
2、其人。
邬毛银,一个已是67岁的老知青。实际上他不是该村人,而是奉化西坞人,1965年作为“知青”插队来到走马塘,后来,落实政策离开了走马塘。2005年,走马塘被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邬毛银得知此事后,将自己经营了18年的商铺转让给了女儿,自己只身一人再一次来到了走马塘,并于当年,在他自家的屋里,即属于他个人所有的那间旧住宅里办起了“振兴走马塘”资料室。他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做讲解员。他是那么的乐观,还笑呵呵地对我们说,愿把他的后半生奉献给这“第二故乡”。
3、其事。
邬毛银,为收集有关走马塘的文章,整整10年,他自费订阅了5种报纸,其间收集了涉及走马塘内容的报纸近200份、书籍百余册,还收藏了他曾向市两会、党代会建言献策的文稿,有关报道近百篇。
邬毛银,还细心地专门收集全国各地书画家以走马塘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其中,古村76位进士画像,出自何业琦、盛元龙、陈亚非等名家之手,这些作品收集后,经过精心装裱,存放在专门的陈列室里。
邬毛银,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具有千年历史的普安寺“南来第一山”匾额、南宋理宗皇帝手书的走马塘宗祠“遗忠堂”匾额、民国紫来桥桥匾等均得到了妥善保护。
人们到“中国进士第一村”游览,往往都会来到这个院子那古色古香的旧房里,因为这个陈列馆,保存着有关走马塘的这么多珍贵资料,有照片、字画、报刊、书籍及桥匾、牌匾等,总计万件以上。
4、精神。
相对于全国来说,目前,这个级别最低的,可以称之为村“档案馆”,由多个分馆组成,包括资料室、书画室、历代进士陈列室等,占据了租借来的6个房间。“100多平方米房屋全用于堆资料、布展览,现在我连睡个安稳觉的地方都没有了。”邬毛银的话语中,透露出那么点幽默诙谐。
在我们与村民交谈中,有一位村民这样说到,“老邬一心扑在走马塘的这份事业上,守护着古村文化,精神很可贵。”
邬毛银笑着又很认真地对我们说,“守护古村文化,还有很多事要做。希望借助这些资料能够传承古村重学、重孝、重廉的精神内涵。”
至今,邬毛银的档案馆对公众开放已有9年多了,接待游客约有10万人之众,这些都记录在册。每当有游客来参观,都会要求游客留下尊贵大名及联系住址和电话。当然,我们也不例外,我的大名也给留下了。
这天我们去,正好是邬毛银来这里作讲解的日子。他不是每天来,据他说,每隔二天,他就要来一趟走马塘村,业务为游客作讲解。
我们与他相谈甚欢,最后,在我们临走前,他还特意送给我二本书,这里面记录了他的许多心血。在这里,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三、何谓进士。
为了理解本文所提“进士”的含义,这里先作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常在古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材料中,见到“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名词,可现在许多青少年朋友并不清楚它们的含义。实际上,它们是封建科举考试程序中对中试者的称谓。
1、秀才。
科举考试中最初级的是童试,是府县级的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凡读书人皆可参加,这些读书人在童试时称为“童生”,考试合格后被称为“生员”,通称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高一级的考试。“秀才”不能直接授官,但有时经过选拔,有少部分可以以此出身入仕。
2、举人。
科举的第二级考试是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派专门的主考官,以布政使、按察使以及以后的巡抚为监考官;乡试共考三场,三场都过关者称为“举人”。“举人”可以直接授官。由于乡试的录取名额按中央指定的数目录取,故取得“举人”的地位相当不易。
3、进士。
科举的第三级考试是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它在乡试的第二级举行,由礼部主持;会试也考三场,三场都合格者称为“进士”。其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都可以参加最高层次的考试,都能取得做官的资格。
4、状元。
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实际上是皇帝的复试,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它们往往被授以较重要的官职,升迁也较快。
这里,着重谈一下“进士”。
实际上进士“意即贡举人才”。我国古代从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采用分科取士,通过公开考试来选用人才,史称科举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最民主的选官制度,考卷面前人人平等,“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
历朝历代的“进士”考试:
1、唐代。
进士考试一年举行一次。进士第一名称状元。这种考试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具备了做官的条件。真正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
2、宋代。
进士考试最先一年一次,后来改为三年一次。宋代为防止考官舞弊,规定有关官员子弟、亲戚、门客牒送国子监、转运司考试。考试合格,即赴礼部应试。宋代赵匡胤增加了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合格才称进士,所有考生成为“天子门生”。殿试及第即行授官。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南宋以第三名为探花。这是“正宗”的甲科进士。
3、明清。
进士考试也三年一次,考试科目按旧制。乡试之后,各省举人(省城考试中举称举人)集京会试。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题,考试形式重八股。考中称贡士,然后再参加殿试。殿试后进行授官。清朝一甲前三名也在殿试后授官,授翰林院修撰和修编。其他进士还要进行朝考,按等第分授庶吉士、侍中、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再次授推官、知州和知县等。
发轫于隋唐,迄止于清末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以备任用的主要手段。学子经过一层又一层次第考选,最后中得进士的人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在地方上考得秀才,人们呼之为
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近1300年。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古代著名作家大多是进士出身,诸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向、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运转,这个现象在中外历史上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
科举时代,走马塘的人奉行“耕读传家,求学为志,人文蔚起,名振朝纲。”从这儿走出了许多进士,至今仍悬挂于“遗忠堂”的楹联“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这是对该村进士恰如其分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