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游(上)

标签:
长江黄浦江小螃蟹候鸟迁徙地滩涂湿地 |
分类: 旅游 |
这次,5月23日,我宁波乡下的大叔、大婶来上海,我陪同他们玩了二天。
第一天,是游览新老外滩、东方明珠、上海海洋水族馆。
第二天,天气预报说是阴到多云的,原来打算到市中心城隍庙去走走的,可早晨老天偏偏时不时飘着毛毛细雨,他们说不去了,只好临时改变方向,去了就近的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游玩。
那天,我弟的车子把我们送到公园门口。进入园区内,我感觉公园还是那般原汁原味。
一、公园简介。
1、位置。
它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东部,背山面水,极目远眺就是东海。该公园东频长江、黄浦江, 其两江在此交汇;西倚炮台山,其西南角是著名的吴淞口。绵延两公里的滨江湿地,是公园的最佳观景处,被誉为“公园的精髓”。
2、面积。
该公园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60万平方米,原生湿地面积60万平方米,离上海市中心较近,属上海最大的湿地森林公园。
3、湿地。
该湿地,清朝时借此地形建造水师炮台,所以得名为“炮台湾”。该公园的设计,突出生态恢复及文化重建理念,不仅让原有的滩涂湿地在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在沿江岸线一侧通过大小生态岛的组合,利用潮起潮落的水位变化,营造了11公顷的湿地景观。这里是原生态风貌的最佳展示,其也是公园内最具特色的资源之一。
4、历史。
吴淞口,历史上乃是上海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842年,清朝名将陈化成率水师镇守炮台,顽强抗击英军,直至壮烈殉身;在著名的“一二八”抗战期间,英勇的19路军将士也在这里奋起抵御日寇入侵,成为炮台湾的又一重要史事。该公园还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景观的综合性公园。
5、记忆。
说起吴淞口,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小时候,从上海坐轮船到宁波乡下去,轮船一出吴淞口,每到此时,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船上很多人都会涌上甲板眺望一下,算是跟上海来个再见。1974年春,中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崇明岛农场工作,来去坐船必经过那里,离这块湿地算是最近了。当时,所看到的这一带滩涂湿地,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一片芦苇,最显眼的就是那座炮台山。
6、开发。
1988年秋,我调回到了上海市区,后来又到宝山工作。当时,在办公室里,听居住在宝山的人说,炮台湾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公园。后来了解到,一期工程于2007年4月落成,二期工程是2011年10月落成的。门票5元,后为10元。以前,我们一家去这个公园,二期工程还没有完工。这次,我是故地重游,感觉比原先的园区大了,设施布置的更好了。
二、野趣味浓。
我带着他们走进公园,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江海边,也就是两江交汇处,也就是吴淞口。船舶进出港口都要鸣笛,我们不时还会听到轮船的鸣叫声。这天,天气阴雨,迎面的江风或称海风,吹在人的身上,感觉有点冷嗖嗖的。而在江海边的一块用木头搭出来的平台,也叫观景平台,也可叫观鸟平台,有一批高中生正聚集在上面,他们分成三排,正在拍集体照,当拍好照,这批稚气十足的年轻人高声欢叫了起来,我们在边上走过,还真有点震耳欲聋的感觉。这种天气还出来春游,可能今年高考后,他们要各奔东西了,为此,而搞最后一次的集体活动吧。
我们快速地离开了他们,走向了在湿地上搭出来的木栈道,沿着木栈道前行,木栈道一直向纵深湿地延伸,曲径通幽处,两边树丛,郁郁葱葱,芦苇摇曳,杂花生树,走在这上面的感觉,犹如一艘小船在水上移动,两边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然,大叔叫了起来,“泥地里有小螃蟹”,我马上过去,走进一看,张牙舞爪的小螃蟹刚从洞孔爬出,大叔随手忙折断一根小树枝,跨过低矮的围栏,悄悄地接近这个小螃蟹,对准它,用力往下一戳,这小螃蟹就趴着不动了。嗨…难怪从我们乡下海边出来的人,本事不可小觑。大婶以为这小螃蟹死了,用手去拨一拨,不想,这小螃蟹是在装死,立刻咬住了她的食指,她没叫,一动不动,直到这个小螃蟹爪子松了下来,大婶才缩回手,直叫“疼”,被咬的地方还出了一点血。大叔又对准它,快速的一戳,这小螃蟹就一命呜呼了。后来,这批高中生中的一些人也走了过来,纷纷到这一片泥地里来去寻找小螃蟹,有的还到江海边的石头缝里去翻找。我小时候,因为宁波乡下老家住在海边,对于抓这个小螃蟹还是比较熟悉的,感觉挺有趣的。
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还是一个候鸟迁徙地,不少迁徙过境候鸟会在这里作短暂的休息。听园区里的人说,据上海观鸟爱好者粗略统计,近年来在该公园记录到的候鸟超过百种。有位观鸟爱好者在该公园2年中,记录了近60种野生鸟类,包括上海常见的白头鹎、珠颈斑鸠之类的城市鸟和斑嘴鸭、矶鹬之类的湿地鸟,还有像灰雁、红颈瓣蹼鹬这样的上海地区少见的鸟种。2011年年初,一位瑞典观鸟者在这里发现了上海鸟类新记录——黑海番鸭,引得全国各地的鸟友纷至沓来。可是,我们这次去,不是季节,天气又不好,一只鸟都没有看见,只看见了江海边的围栏上吊着的多块木牌,上面记录着这方面的介绍。
前16张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