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小孩不宜吃果冻

(2012-09-30 16:04:46)
标签:

东莞

果冻

监护人

肠梗阻

胶状物

分类: 警戒

幼小孩不宜吃果冻

在节假日里,对于小小孩来说,在吃的方面可要注意了。

有一篇报道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和重视。有一个网友王先生,称自己的侄子无法大便,吃啥吐啥,最后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肠道里面有一个胶状物,怀疑是吃果冻造成的。

王先生介绍,侄子今年5岁,一天,孩子去姥姥家,两三天后他说肚子疼,然后说想要大便,可拉不出来,吃啥吐啥,当天晚上去当地的县医院检查了一下,医生说疑似肠梗阻,由于条件所限,医院也无法确诊,所以为了保险,当天夜里就送到青岛,去妇女儿童医院检查,检查结果确定是肠梗阻。医生会诊之后,说肠道里面有一个胶状物,先进行肠道疏通,但就是通不了,只能通过做手术(注意:是做手术),当把里面的异物取出来,我拿到手上捏了一下异物,弹性十足,一个医生的说法是这个东西似像果冻。家里人回想了一下,发生这件事的前一天,大人在小区附近的一个小超市里买过一袋东莞生产的“来一口”果冻,当天小孩吃了两个,没想到,两三天过后,孩子直喊肚子疼。现在怀疑这个果冻吃了之后是否没有消化?为了孩子这个病的治疗,家里前后花了一万多元(注意:手术花了一万多元),手术后肚子上还留下了一条长达4厘米的疤痕,这让家里人无法接受。医院的证明是“手术提取物为胶状异物”,胶状异物是否就是孩子之前吃的果冻呢?当时的主治医生也无法界定。但家里人有个共识,这一切肯定是果冻惹的祸,王先生表示如果无法得到赔偿,将会走法律途径对厂家进行起诉。

后来,这位写报道的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来一口”果冻山东区负责人,他说:小孩出现肠道问题,从医院的角度也无法认定是“来一口果冻”的责任,我们就很难说了,“这个问题我已经上报总公司了,小孩家长自己写了一个证明,讲述事情的过程,事实上那个证明本身逻辑上有问题,他们说是那天上午去孩子姥姥家前吃的果冻,但购物小票显示果冻是下午买的。而且小孩是吃了果冻之后两天出现的肠梗阻,医院方面也没法证明此事。”那负责人又说:“我们知道小孩住院之后,派工作人员去看望了解过,但是对于家长提出的赔偿三万元的医药费,我们觉得有些过分了。同时,在无法认定我们责任的情况下,已经有媒体报道了这个事情,给我们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有关食品与医疗方面的专家这样说道,一般情况下,果冻不会直接影响人体消化,但如果和其他一些食物同时服用(注意:条件是同时服用),比如说牛奶等,就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发生危险。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也表明,果冻的营养价值是很低的,而且内含多种添加剂,包括明胶。可见,这样的零食,还是给小孩少吃或不吃为好。

现在吃果冻出问题的事是时有所闻,难道果冻真的不能吃了吗?这里提醒人们:小孩(这里指的不是幼小孩)在食用果冻的时候,最好要有大人陪伴身边,而且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细分小块吃。

果冻最好用小勺吃,切成小块越小越好。另外千万不要用粗的吸管吸,以免吞噬过度,呛着喉咙,这是很危险的。

第二、不要动中吃。

小孩在吃果冻时,尤其不要跑动或嬉闹,否则,容易将果冻吸入气管,堵住喉咙,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

第三、不能多多吃。

果冻一次不要吃的太多,因为儿童处在发育期,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吃的太多消化负担重,极易胃肠不适。

另外,就此事件还需说明三点。

1、不能认为厂家主观无过错而不追究责任。

厂家作为专业的果冻生产企业,应该意识到儿童在食用果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而应有尽到警示的义务。只要认定果冻真与这个小孩的病因有因果关系,厂家就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2、有监护人在场,监护人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厂家已经在包装醒目处标注了儿童必须在监护人的监护下食用,如果监护人尽到了义务,有预见到整口吞下果冻有其一定的危险性,就应当主动将其切小或捣碎或不与其他食物一起吃,否则,就有可能因自己的过失而承当相应的责任。

3、可以诉讼,可以得到一定的赔偿。

就这个案例而言,因为有着一些微妙的因果关系,小孩的家人还是可以对厂家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但是数额肯定不会像先前要求的那么高。

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果冻给幼小孩食用是不宜不妥的,对身体也是不利的。我们大人,作为父母亲,特别是年轻父母,不要宠爱有加,觉得这个东西小孩喜欢吃,就买来,甚至买来许多,让其小孩自己随意去吃;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更不能给你的孙辈吃,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你的小辈们可要长久责怪你,甚至怨恨你。

在节假日里,我们都应该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