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方舆】重庆有三座不能“相见”的塔

标签:
地理历史文化城市 |
重庆有三座不能“相见”的塔
http://s1/mw690/002eHdPCgy6WLkExC3m20&690
重庆有三座宝塔:一是位于南山山顶的文峰塔(南山文峰塔),二是在下龙门浩觉林寺的报恩塔,三是位于江北寸滩的文峰塔(寸滩文峰塔,亦称塔子山白塔)
(南山文峰塔 ↑)
(江北寸滩塔子山文峰塔 ↑)
(南岸下龙门浩觉林寺报恩塔 ↑)
这三座宝塔在地理位置上各处一方,南山文峰塔与觉林寺报恩塔均在长江以南的南岸区,唯独寸滩文峰塔在江北。但无论登上哪一座宝塔,都看不见另外两座宝塔的影子,有老人言:要是看到三塔连成一线,重庆会有大事发生。此乃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塔不相见”传说之一。
塔,起源于印度,也称苏堵波、浮图。塔原来是用来藏比丘之遗骨、舍利、经卷等佛门之物的场所,佛门子弟认为有塔就有宝,塔,故又称为宝塔。例如在一些佛教寺院当中会有宝塔,此类塔一般有地宫用以安放和供奉珍贵的佛教法器以及佛寺高僧大德的舍利等。最著名的如陕西省西安市的法门寺宝塔。
古城重庆,旧时也有不少宝塔,东水门内湖广会馆禹王庙旁,原有一座七层宝塔;通远门外的纯阳洞处后来建有一座菩堤金刚塔;江北寸滩塔子山顶,有一座临江白塔。南岸的宝塔最多,即南山文峰塔、觉林寺报恩塔和一座有待考据的鹅卵石塔。
http://s12/mw690/002eHdPCgy6WLmT0GZdeb&690
(重庆古城东水门 ↑)
http://s15/mw690/002eHdPCgy6WLmTwi1E1e&690
(东水门内湖广会馆禹王宫 ↑)
(重庆古城东水门 ↑)
http://s15/mw690/002eHdPCgy6WLmTwi1E1e&690
(东水门内湖广会馆禹王宫 ↑)
文峰塔,重庆主城区有两座,一是江北寸滩塔子山白塔,一是南岸南山山顶的文峰塔。
江北寸滩塔子山白塔是俗称,本名文峰塔,为砖石结构,呈六角七级空心楼阁式,通高20米。此塔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数百年的废塔基上重建的,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即是行船的标志,也是山川风光景色的点缀。从重庆朝天门码头顺长江而下,此塔就在江畔。
http://s10/mw690/002eHdPCgy6WLlAQ5Zfa9&690
http://s13/mw690/002eHdPCgy6WLlBi7b6ac&690
http://s14/mw690/002eHdPCgy6WLlBA2OF9d&690
http://s4/mw690/002eHdPCgy6WLlC7uoja3&690
http://s5/mw690/002eHdPCgy6WLlCCNU0a4&690
http://s10/mw690/002eHdPCgy6WLlD9xjz89&690
(江北文峰塔照片来自三言一语的博客)
http://s13/mw690/002eHdPCgy6WLlBi7b6ac&690
http://s14/mw690/002eHdPCgy6WLlBA2OF9d&690
http://s4/mw690/002eHdPCgy6WLlC7uoja3&690
http://s5/mw690/002eHdPCgy6WLlCCNU0a4&690
http://s10/mw690/002eHdPCgy6WLlD9xjz89&690
(江北文峰塔照片来自三言一语的博客)
南山文峰塔,通高24米,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石砌砖塔,六角七级楼阁式。因屹立山巅,更显气势。南山文峰塔的建造还有一个传说:嘉庆年间,重庆一王姓知府去南山踏青,听说其真武山中真武庙的签很灵验,于是在佛祖面前跪拜许愿:“真武山目前仅有一条山路,且崎岖不便,如果佛主今日保佑我求签成功,我保证修一条石板大路直达山顶,方便香客。”随后,竹筒中果真弹出一支上签。一年后王知府竟然如愿升任道台。为了还愿,他真的修建一条石板大路直达真武山山顶。王道台虽然如了愿,可重庆府几年内科举竟无人金榜题名,他这个地方官也有教育无方之过。风水先生说,王道台修的石板大路破坏了南山的文运风水。王道台连忙问:“难道要把石板路撬了?”风水先生回答:“撬了石板路会得罪佛祖,麻烦更大。”风水先生道出补救措施:在南山云峰山巅建一风水塔,挽救重庆衰颓之文风。王道台赶紧筹资、征工修建,半年后一座7层的风水塔竣工了,重庆文运果然重新兴旺起来。
(去往南山文峰塔的梯道 ↑)
(南山文峰塔照片来自西边那座雪山的博客)
报恩塔在长江南岸莲花山麓下龙门浩的觉林寺中,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http://s6/mw690/002eHdPCgy6WLm8yr5315&690
(觉林寺门口 ↑)
http://s5/mw690/002eHdPCgy6WLm9cRw0c4&690
(下龙门浩觉林寺报恩塔 ↑ ↓)
http://s7/mw690/002eHdPCgy6WLm9moQuf6&690
(觉林寺门口 ↑)
http://s5/mw690/002eHdPCgy6WLm9cRw0c4&690
(下龙门浩觉林寺报恩塔 ↑ ↓)
http://s7/mw690/002eHdPCgy6WLm9moQuf6&690
当然了,关于“三塔不相见”的传说,还有第二种版本
在此版本中,“不相见”的三塔中除了南岸文峰塔、觉林寺报恩塔没有改变外,是没有江北寸滩塔子山白塔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位于觉林寺下方长江龙门浩段河畔的一座鹅卵石宝塔。这座鹅卵石塔位于龙门浩河岸石梁之上,高不过三尺,通体为鹅卵石垒砌成,一说清朝开国之初便屹立于此,何人所造,何时所造,均语焉不详。
(觉林寺报恩塔 ↑)
在“三塔不相见”传说之二里,南岸这三塔据传是不能见面的,若是见了面,重庆古城将江水猛涨,汛涝成灾。野史说,咸丰年间川东道台认为,自清以来,偌大一个渝城竟无人金榜题名,为挽救文风,特地在江南山巅造七级宝塔一座。据传,南山文峰塔落成后,每当正午日照中天时,江南之文峰塔与禹王庙侧的七级宝塔,双双倒映入大江之中,只见长江中两个塔尖相依天成,重庆文脉由此续接上了。(笔者:综合各种传说,这南山文峰塔果然是长江之南文曲星也)
江南三塔(文峰塔、报恩塔、鹅卵石塔),所处地势,高低错落,尤其是那江梁上的卵石塔,水涨塔消,水退塔现,三塔自然是不能见面的。美妙动人的传说,大抵是取“塔为灭恶生善”能“生福灭罪”之意,表达的是重庆人对美的追求,对和谐社会期待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