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如何处理与组员的关系(一)
(2013-01-12 17:33:43)
标签:
户外学校历奇辅导体验式教育团体辅导青青果培训 |
分类: 体验教育 |
新浪微博上收到一位社工学生的私信,询问社工如何处理与组员的关系,今贴此文,愿与各位专业人士共同交流探讨。
文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黑色及红色字体为原邮件,紫色部分为本人邮件回复内容,如有不详尽之处还望海涵!
小Y你好:
很感谢你的信任,很久前就收到你的邮件了,也从最开始就仔细看了信件内容,之所以这么晚才回复你是有几个原因,一是最近确实比较忙,我也想静下来抽点时间仔细回答你,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晚几天回复你,这段时间里,我猜想你一定又有了更多的感触,对于现在的你来说,看到我这封邮件,或许更能接受我的一些观点和小小建议。
看到了你的邮件,除了团队带领过程中碰到的苦恼,这么多总结和反思,也恰恰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而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团队的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这是最难做到的,也恰恰是最最需要的。
我从你的文字当中看到了你的大义、你的包容、你的掌握大局的潜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极容易生活在鲜花和掌声当中,尤其是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队员的喜欢,赞许,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对我们都是极大的鼓励,而恰恰是这种看上去应该成为正面能量的鼓励,却很容易让我们沉浸在鲜花和掌声当中沾沾自喜以致无法自拔而忘了原本的初衷,而这一点,显然你做得很不错。
内容很多,我就一点点从头到尾回复吧!
阿琴老师您好!
我是小Y,真的很高兴您愿意解答我们的问题!
我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和团队成员一起在一个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一个班的孩子做团体辅导,因为各方面原因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很多客观的问题,比如我们一次活动面对的对象是40个孩子左右,根本超过了一个小组应有的人数限制(对于社工及心理学团辅工作而言,40人的团队的确大大超过预期,而现实当中也确实如此,很多时候都无法实现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此时就需要把准备工作做些调整,比如调整活动的目标,不能定位深度意义上的团体辅导,那样太难达到;或者就是将全班40个左右的孩子分成3-6个小组,按统一的进程开展一致的活动,小组之间还可以有些小竞争等,同时每一个团队带领人也不至于面对太多的对象而无法控制,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话,是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应付这么多孩子滴);又比如活动也没有什么延续性,一学期一个班,或者换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批对象;还有缺乏调研分析,缺乏活动后沟通等等。(这就是需要你们提前做些准备工作的,活动对象不连续、活动时间不连续,前期的调研缺乏等,造成了我们的活动内容不连续,这也都是很正常的,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解决特定的事情就好了,切记我们无法解决所有事情,即使是标准的社工团体的设置,在每次活动中也只能解决一个目标而已)这学期我成为了团队组长,希望能做和以往不一样的活动,至少有一个完整性。所以我们进行了调研,活动人员也精心挑选,定期总结反思等等。昨天也就是11月30日,我们这学期最后一次活动结束。看似很圆满,但在回校的路上每个人都有心事,因为太多情况出乎意料了!在众多的问题中我们发现最明显的一点在于我们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前面的叙述是想更清晰地向您说明我们团队的经历,也许这当中已经给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买下了伏笔。接下来,我会详细解释当前的关系处理问题。
这学期应校方要求,我们的活动对象是六年级的两个班,暂时称他们是A班和B班,学期初我们团队的成员一起去给两个班的孩子们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为的是初步了解他们以及分析他们需要辅导的方面。当时基于我们自己的观察以及和老师的沟通,A班的孩子很调皮,B班的孩子很乖,我们都觉得A班恐怕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而B班应该相对容易上手。当然后续的几次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的预想。A班的孩子确实非常调皮,我们40分钟的活动计划,前后大约要15-20分钟维持纪律,可是他们却有足够的创造力,有时活动中体现出的智慧让我们自叹弗如;B班的孩子不用太多精力维持秩序,基本上我们进了班级他们就能安静,然后活动按部就班完成。有时候为了让活动顺利,我们会告诉他们,我们更喜欢B班因为B班足够配合,A班的孩子有好胜心会安静下来,B班的孩子会更加听话。我们也采用了给大家每人一颗糖,想通过这样的“好处”让他们配合。(这一点你也尝到了“后果”,在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想你的初衷是什么,你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当这个问题很清晰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知道该如何去选择相应的策略了;采用这样的激励措施本身并无利弊,只是我们在采用的时候要拿捏,这样做下来最终会造成什么结果,物质的交换会换来短暂的配合,可是想要这种“配合”能够长久下去,需要我们去挖掘孩子们内心真正配合的动力,那才能真正转化成团队成长的力量)
我们为了照顾到他们的独特性给两个班不同的活动计划。但是因为时间和人员的关系,游戏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所以必须选择。因为总有几个学生特别积极,所以我们采取抽签的方式,这时就体现出了问题。每次我都会担任活动主导,但是孩子们并不是特别喜欢我,团队的成员说因为我在他们面前有些不苟言笑,更像老师而不像一些儿童节目里的哥哥姐姐。所以轮到我抽签或者我邀请同学时,他们的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高涨。相对的,团队里有一个女生叫小F,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如果她挑选同学,大家会非常积极,如果挑不到自己就会在底下说小F姐姐偏心或者你不公平。还有一个男生叫小Q,是团队里唯一的男生,也是十分受欢迎,男生愿意称兄道弟,女生甚至有表达过爱慕。还有一个PP,也是女生,很容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但是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之后我们为了公平就干脆抽签,给大家编号然后我们随机抽,但仍然会有学生叫嚷不公平。有一个有声音,其他人就会起哄。但是当我们做过一个游戏想请孩子们讲讲感受时,不是扭捏就是跟风,前一个说什么后一个跟着学,即使小F,小Q,PP他们邀请也没有多大起色。这时我会尝试引导,但每次都像挤牙膏。一个同学讲不出来就会有其他童鞋抢着说,我们要求安静,他们会置若罔闻。(虽然说班级人数较多,可毕竟也是在按照团队辅导的流程在走,团体辅导,最重要的就是不忽略任何一个人,给每个人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数要求的一个原因之一;虽然40人对于你们来说稍显多,但是在活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参与度,不论活动对象是否积极参与,在本身的设计时我们团队带领者本身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当资源和机会不均等,就无论如何也保证不了公平,除非执行的形式相当完美,比如每一次都由同一人执行抽签仪式,抽签的结果完全公正公开公平,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抽签的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积极的几个同学等等,否则当大家感觉到自己的机会被剥夺,感觉到不公平的时候,就无法从内心信服,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另:六年级的孩子,按道理不至于不讲话,这时候应该处于很愿意表达的年龄段,只是表达的内容及丰富度不够而已,出现“挤牙膏”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几方面的原因:活动本身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的活动参与度不够,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可是并没有进入其心;再者就是分享的时候也是需要引导的,我们问话的方式、语气、态度、用语、当时的氛围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表达;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我们本来觉得,团队里总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一两个非常受欢迎,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像fans会听从偶像的安排一样。(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团队里的成员也一定会有各自角色,合作与分工并行,才能推动团队向前发展,只是,既然作为一个团队出现,所有的行为和想法就要以团队为主,以团队最终的目标作为行为的参考标准)但是11月30日的最后一次活动中,情况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我们先给A班做活动,仍然是我主导,A班虽然调皮但是经过几次之后乖了很多。我们安排了一个环节是有奖问答,请自告奋勇的同学在我们给出的一大堆题目中选出我们这学期做过的一节活动的主题,只要准确回忆出活动内容就有奖励。我们的奖励是答对者两根棒棒糖和一管修正液。发完奖励之后我们给了每个孩子一个信封,请他们写下对我们的期望建议等等。回收后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小F和小Q(这一点本身没有什么,不论每个人做得再好,孩子们也总有他们的喜欢标准,总有他们最喜欢的人),也有很多的孩子要求更多奖励,写下例如“小七哥哥太小气了每次就发一颗糖,下学期多给点东西给我们”,“下次你们一定要抽我答问题,每次都没有我的奖励”(从孩子们的角度,有这样的期望和想法很正常啊,这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希望孩子们配合,并希望通过发糖这样的方式来鼓励他们的行为,在物质鼓励的同时并没有精神鼓励相随,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们为了糖来配合,就如同现在的很多孩子“学习是为了父母”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奖励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良好的表现)。这时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孩子们眼里,我们带去什么活动似乎不重要,每次去都能给他们一颗糖一支笔才是更重要的。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我们也不希望因为物质奖励引导孩子们向一个不好的方向发展。所谓的“好处”,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处理社工和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一个两难境地。(最理想的结果是,在孩子们眼里,带去什么礼物不重要,活动中的乐趣及收获才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我们社工从一开始就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我们心里认为活动最重要,孩子们也就会这样认为,别忘了,思想是会影响行为的,行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所以说,这其实一点都不能成为“两难境地”,心底清楚了你的初衷和底线,其他的方式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B班的活动更加让我们惊讶。B班有7、8个男生特别喜欢小Q,一见到小Q就缠着他,活动开始前我离开了一会儿,回来时小Q告诉我,刚刚一群孩子缠着他一定要他留下点东西,甚至连外套都抢走了不还他。我要求他活动过程中不要再和他们有私人的交流。但是发现过程中学生们会不顾我们在上面说什么大声叫小Q要求他做什么事。因为实在捣乱,我甚至将活动暂停,告诉他们等你们都不说话了我们再开始,或者说如果最后一次效果是这样我们下学期就不会再来了。但是效果都不好。小F试着和他们讲道理希望他们将心比心,他们却依然只顾着自己的要求不愿安静。活动尾声时我们请大家拍合照,那几个男生又趁机缠上小Q,小Q叫我过去帮忙,但是我说什么他们都不会特别回应,就抱着小Q跟我说“你们可以走,他要留下来陪我们玩”,小F过去劝也没有用处,弄到后来都被缠上了导致活动卡在那里。同时B班有几个女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永远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嗤之以鼻,也不愿配合我们,自顾自玩或者说好无聊。邀请她们拍照,只愿意埋头在男生后面一排,或者干脆不拍。我们问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所以不愿意拍,她们说我们很喜欢你们但是我们就是不想拍。活动结束之后小Q又被缠上,我的劝说依然不起作用,这次变成了“再给我们几颗糖我们就放你走”。后来我说,如果我们下学期来的时候你们的学习成绩能提高5名,小Q哥哥就给你们带更多好东西,小Q也承诺了才被放出来。勉勉强强结束了最后一次活动走出他们的校门时,我们几个女生嗓子都哑了,小Q包里的笔和本子基本都被抢走了。(每一段关系的结束,都需要社工小心处理,既要照顾到服务对象的离别情绪,同时也要处理服务对象的依赖情绪,以及对于自己的将来不可预知的内心不自信等等,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在倒数第二次活动时就要开始埋伏笔了,让服务对象知道下一次是最后一次活动了,这样他们有相对足够的时间应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有相对足够的时间应对即将独自面对未来的事实)(孩子们对于小Q的行为,很显然,小Q平时太过于“好人”,在处理与孩子们的关系时,“没有底线”是出现这些状况最大的原因。在小Q面前,表面上看上去,孩子们与其关系很好,很亲密,孩子们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很容易提出过分的要求,因为从来不会被拒绝,后面留QQ号以及真实姓名也证明了这一点)
回校的路上小Q告诉我那群孩子缠着他一定要QQ号。因为我们还是学生,而且为了避免有过多私人的交流,我们一直是不允许留私人的QQ号或手机,甚至真实姓名也不轻易告诉孩子们。但是小Q和小F拗不过他们还是留了QQ号,并且留了我们其他成员的真实姓名。(小Q的没有底线,我们就不多说了,留他自己的姓名以及QQ号,甚至是留了同伴的真名,很显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老好人”了,职业素养需要提升,首先,在最开始你们已经达成一致只使用化名不使用真名,在这样的情境下还留了名字,让我不得不说他的“保密原则”这一点就没有做到,即使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被逼留下QQ和自己的真名,但是在未经大家许可的情况下,也不能留下其他人的姓名,这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在留姓名前也可以向学生说明“我的可以留给大家,其他哥哥姐姐的我要问下他们自己”,这样孩子们也能从他身上学习到如何尊重别人,否则,经过“软磨硬泡”就能得到所有老师的真名以及小Q的QQ,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并不好,会让他们觉得,以后只要软磨硬泡就能得到很多东西,还能得到更多的承诺,原来说出别人的事情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回校的路上一直在反思。我们讨论觉得,A班应该是一开始不知道我们是谁,会不听话,时间久了有感情了就慢慢变好了,B班却是一开始很乖很听话,摸清我们的底细知道我们不会发脾气不是老师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感觉“油”了。(孩子们的表现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最重要的,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些想法和行为,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哪些做法加深了他们的此种行为?以后该如何避免?)
我们在上课时,老师说社工与服务对象是工作关系,不能有过多私人交流。面对如今A班B班额情况,我很困惑。(工作关系中不能有过多私人交流,这既是为了保护社工的隐私,更是为了维护整段咨询关系,因为社工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也会碰到很多困难,也会有偏颇而失公正的时候,过多的私交会让我们在处理关系时变得不够客观,也就减弱了基本的判断力,最终削弱咨询效果;可是社工又不是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为了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我们也会涉入到服务对象的生活中去,此时的处理就更需要智慧了,不过那是后话,以后可以再交流。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咨询下你们的老师如何处理,如果有后续的跟踪以及长期的合作,也可以考虑建个QQ群或者是给孩子们留一个统一的对外的工作QQ,这样既能第一时间回复到孩子们的疑惑,又能很好滴保护自己的隐私)比如,我们一个团队中虽然我是主导,但我绝不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甚至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特别感受的角色,但是我没有的烦恼就是过分的要求,比如财务的损失,人身的威胁,QQ号手机号的透露等等。但是作为一群孩子的辅导者,和他们的关系不好一定会影响活动效果,就像如果小F和小Q要求他们安静他们会安静,换做是我的作用就不是特别大,除非我装出一副非常生气的样子。但是小F和小Q虽然非常受欢迎,却面临被学生提出过分的要求,或者说他们在场会让一部分同学转移注意力从而导致活动效果打折扣。(我没有看到你具体的处理团队的态度和方式,所以无法给你更多建议;只是凭我的直觉,你的处理方式会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你心怀团队,心怀大局,把握有度,虽然偶尔有些“严肃”,不过在你们整体出去的时候,被你的伙伴盖住了光芒而已。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判断,这些光芒背后的原因在哪里,会对我们的服务对象产生什么影响;我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从伙伴身上得到哪些借鉴和改进,以促进我所希望的关系的产生等等)
(记住这一点:每一个团队带引者的行为和态度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团队氛围以及团队成员的互动,所以一定要很清楚你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这封邮件想向您请教的问题。如此冗长的叙述是想更详细地说明我们的疑惑,如有叨扰之处,万望您见谅。诚恳地期待您的回信和指导!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暂时先这样吧,任何体验,都学会从中吸取成长的力量,愿你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阿琴 书于 2012年12月15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