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
——堂堂婚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乃至今天的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富裕的家庭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他的记忆童年是不幸的,是多灾多难的。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丑又矮,幼年患有软骨病和佝偻病,四岁才会走路,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与活蹦乱跳的哥哥常常有一种对抗情绪,母亲也似乎更偏爱哥哥,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会感到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患了严重的肺炎,有一个弟弟很小也在病中而死,因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在进学校读书时,开始成绩也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种种不如意中,他还有不甘人后的另一面。他曾自述“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另外,阿德勒还是一个合群的孩子,被同伴广泛接受的孩子。
阿德勒的基本理念:阿德勒反对“性冲动是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基础”。认为真正个体生活决定于人如何面对外在世界所给的问题和个人的努力方式。第一,认为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一切表现全都接受一个内在一致原则的管辖。第二,认为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第三,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这些自卑即是自卑的成因,也是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第四,是社会感或社会兴趣、社会精神,想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就看他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理解人性》、《自卑与穿越》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对于从心理学的意义了解人、理解人、了解个体心理学、咨询和治疗,大有助益。
书中主要阐述了:
一、一个人精神生活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在其童年早期四五岁之时就已形成。尽管每个人此后的处境和生活会发生很大很多变化,包括一个人长大后态度也会有所变化,但童年时期所形成的待人接物的心里模式,即心灵活动的基础特质都不会改变。同时儿童在心灵成长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往往会阻碍扭曲儿童社会感的的发展,倘若儿童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充分的体贴和关爱,很可能就会陷入困境,而过度的宠爱溺爱,同样会限制其社会感的充分发展。
个人对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即使错谬频出深感痛悔往往也很难改变,只有少数人会从中、从失败和痛苦的经历中接受教训,很多的人却会依然固我不断的重蹈覆辙。要寻求改变,只有重新审视童年造成这种错误解释的情境、找出并修正谬误,修正看待认识事物的统觉表,才能使错误的生活意义得以矫正,大部分要借助这方面训练有素的专家。
二、有两大因素支配着个体的一切心灵活动,那就是个体的社会感和个体对权利及优越感的追求。这两大因素影响着个体的一举一动,决定着个体将以何种态度去追求安全感、面对人生的三大挑战——爱情、工作、和社会。
追求个人权利和优越感的倾向与社会感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社会感、与社会感成正比,而且还受权利追求的制约,与其成反比,人在这两种倾向的相互作用下,会产生各种表现,这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所谓性格。
三、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一旦我们发现并了解了一个人生活的意义,也就掌握了了解了整个人格之钥。每个人生活的意义来源于童年、来源于童年的理解、来源于童年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