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幼稚当“真爱”
——堂堂励志
关于爱情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关于“真爱”有不同的版本。然而,人们传唱不衰津津乐道一再追捧赞扬与歌颂的,恐怕莫过于那些多半短命的所谓纯洁浪漫的校园爱情、纯真无邪不谙世故的初恋。
亦如一些名人所言:当两人之间有真爱情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到年龄的问题,经济条件,相貌美丑,个子高矮,等外在的无关紧要的因素的。真爱是不会考虑物质条件、家庭背景、门第之见的,爱的就是这个人等等。
我想说的是,如果是生米煮成熟饭成家结婚了,那是应该讲道德讲美德讲良心,坚守承诺与信念,只要感情在,无论如何都要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可是然而,当一个正常的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一个深知生活生存要素的人,在寻找爱情伴侣的时候,何以能不考虑凡此种种条件,何以能不考虑连水和空气都需要购买的经济时代的经济状况呢,何以能不考虑彼此的经济能力能否承载生活生存之需呢,养儿育女重担,赡养老人之责。如若不考虑这些岂不是贻笑大方无厘头的爱情,更不要说爱情生存和茁壮成长还有其他一些必不可少的相关要素。
单单就从经济来讲,不是人们太现实,而是真正的爱情生活都是现实的。一日三餐面包和咖啡都要钱,爱情表达礼品婚纱甚至短信电话都要钱,亲情维系表示孝心侍奉双亲打针吃药坐出租都要钱,更不要说社会活动方方面面都要钱。的确钱不是万能的,也的确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可以说没有经济的有力支撑,家也会千疮百孔甚至被夷为平地荡然无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正如三毛所言:“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所以,不要说爱情、婚姻,就是生存生活、在社会上立足,创造社会财富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都是极为极为重要的。而没有这些恐怕难以走进婚姻或难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所谓爱情也只能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温室大棚里的爱情,不能栉风沐雨,不能在社会上茁壮立足,而这种所谓的“真爱”,岂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很幼稚吗?
社会实践证明,沉湎于这种状态所谓“真爱”的人,大都是衣食无忧缺乏社会经验相对幼稚的年轻人,而一旦经历了社会的雨打风吹,自己承担起生活及各种社会责任,或经过爱情婚姻的磨砺熔炼,便知道狗屁“真爱”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是自己太天真幼稚小儿科了。至于大梦方醒之后为何还如此留恋或思念所谓“真爱”,往往是逃避现实的“今不如昔”,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喟叹。
遗憾的是,有些专家也喜欢赞美鼓吹难以生长难以生存的所谓纯洁无暇高雅高尚的“真爱”,使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越发摸不着北,越发难以辨别什么是真爱,越发把幼稚当真爱。
当然,人的成熟成长有一个过程,都是从幼小一步步成长成熟的。每个人都难免也必然要经过懵懂无知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引导最好也别误导。既然纯洁无暇的所谓“真爱”那么好,我们那些专家学者以及大龄的“有识之士”怎么自己不奔着那样的找啊!站着说话不腰疼,白天不知夜的黑。
对于爱,对于爱情、对于真爱,人们有一个不断认识成长成熟的过程——
小学生高年级据说也有谈恋爱,那是无知无邪的爱;中学生谈情说爱,那是朦胧懵懂的爱;大学生校园恋爱,多半是幼稚浪漫的爱;工作以后经过社会洗礼再谈恋爱,更多是现实务实的爱;婚后经过生活锤打磨合的爱,那是不断成长成熟的爱。
正如心理专家王建一所言:“从心理学角度讲,真正牢固的婚姻不是‘最爱’的单纯型婚姻,而是夹杂着一些经济利益、人际关系、门当户对等条件的复合型婚姻,但是,婚姻的本质是不能排斥爱的,一定要有爱,至于爱的多寡,因人而异。”
社会生活实践都一再证明,不食人间烟火、纯而又纯的“真爱”,是不现实的,是非常幼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