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六要:三要般配——人、才、家、互配
——堂堂励志
择偶选人要相互般配,般配的婚姻更容易幸福,更少波折,也更少风险,这是民间千百年来婚恋传统认识,实践经验结晶,只是伴随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内容有其更贴近社会现实的要素。
而不般配的婚姻,因为有诸多的不一致、不和谐、不协调,仅凭一时激情冲动,匆匆牵手上路,几经岁月风雨,历经生活坎坷颠簸,难免更容易抛锚、趴窝,难以承受未来夫妻共同面对生活的考验,也就相对比般配的婚姻要更多一些分道扬镳的怨偶。
所以,婚配择偶,能般配的,在主要方面,尽量要选般配一些的为好。
首先,两个人的自然情况,基本条件,要比较般配,比较平衡,双方都能感觉差不多,都比较能接受才好。这其中,当然包括外貌长相,文化学历,工作收入,社会地位、阶层等,及相互认为重要的问题能够彼此接纳和认可,大体上要相互认为比较合适吧。
其次,两个人的才智要相互般配。即才能和智慧相互之间都差不多。
著名心理专家毕淑敏在《家庭幸福预报》一文中说:不知未卜先知的哲人,有何手段击穿未来,烛照今夕?依我之心,窃以为该先测测双方的智商,假如智慧相等或差池在
+ - 10%的范围内,幸福便有了十分中二点五分的保障。假如智慧不对等,鸿沟非人力可充垫,循环往复的对牛弹琴,最易生出惨淡的麻痹和难以疗救的倦怠。
其三,两个人的家庭生活背景,要尽量比较般配。及人们常说的尽量要“门当户对”。
我国著名婚姻问题专家陈一筠在《为何择偶应当注重“门当户对”》一文中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的两个人,到了二三十岁时,各自带着自幼在家庭里业已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性凑到一起,谁能改变谁呢?谁又能改变谁的家庭呢?但是在夫妻的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差异,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的最终接纳、亲近、融合。现实生活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成功婚姻的经验和失败婚姻的教训来说明,直到今天,文化上的“门当户对”规律仍是在影响婚姻的命运。
所以,择偶双方,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成长环境的比较般配,“异源文化”比较相近,在择偶中同样非常重要,不可小觑。
当然所谓般配,也只能是相对的般配。般配包括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只能挑主要的重要的,以及双方自己认为重要的进行选择和比较,采取抓大放小抓重点的原则。同时,所谓般配,其中也有动态的变化的因素,有些方面随着发展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也应该有发展变化的观念。
再则,所谓婚姻中的般配,有时又是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条件互补或是条件交换下的般配。坊间人们常说的“郎才女貌”,就是各取所需“不般配”中的般配。不是吗?
最后,应该说般配的婚姻更容易幸福和谐,但也不是千篇一律,一定终身,还要靠婚姻双方孜孜不倦的经营,而般配只是一个良好婚姻的基础;
另外,有些看似不般配的婚姻,也不是一概都不幸,有些也是事在人为,同时有的也会有发展变化的机遇。只是,选择般配和不般配的对象,婚姻成功概率的多寡大大不同。
所以,我们自然是,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般配的人作为人生伴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