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独者”真的“伤不起”!

(2020-05-16 16:24:38)

“失独者”真的“伤不起”!

作者  焦令国

“失独者”这个词语在当前《词典》无法找到,新的难以上“重新修订”的工具书,只能在“百度百科”里找到。

百度给出的定义是:“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大多已过生育期,无法再生养孩子。在中国,现有失独家庭总人口约为134735人,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弗兰西斯·培根《论死亡》)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他们的孩子多因意外事故、病痛而离开了他们,在之后的岁月里没有生育的能力,而只能独自生活,他们就是“失独者”。

它是一个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产品,也是一个学说的副产品。产生于18世纪的《人口原则》只是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学院派的一种学说。它提出的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个命题、四点结论是相互依存的制约体系;里面包含着复杂的因果照应和哲学关系,并非成熟的科学真理;不适应于拿来在人类自然繁衍上实验。

这个理论诞生后的几个世纪里,在它的发源地没有市场,却被自称文明之邦的东方国度所借用,断章取义的抽取其中一条来实行,妄想通过用剥夺一部分人的生命来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甚至不惜动用自相矛盾的手段加以实施。短短的二三十年光景,在这个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特国度,已经制造了上亿个一生中注定不会有兄弟姐妹相伴的庞大群体。因为这个孩子自身份的特殊,生来又在一种不科学的环境中长大,因为没有从小一起成长的兄弟姐妹陪练,人为地破坏了孩子生长环境;独生子女必然会消耗更多父母的心血,加大了抚养成本。他们既是家庭中的宝贝,也是家庭延续的根本,甚至是家庭的灵魂和未来。其中一部分又因天灾人祸,未尝尽人生百味,便先于父母离世。这在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的西方社会都难以让父母接受,何况在讲究养老和延续烟火的东方民族了!

中国自古有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儿女,老年丧侣伴”之说。尤其是失去独子那对家庭的打击可想而知了,那将是灭顶之灾。当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灭顶之灾前,这些父母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在遵照国家政策多年之后,唯一的孩子突然离开,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亦被国家政策所遗弃,那简直连生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放眼世界,西方崇尚少育,是他们意识的体现;东方喜欢多子多福,也是他们的爱好,已经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和意识。就在我们这个国度,也存在着少量的无子家庭,并没有出现“失独家庭”大的惨状。表面上看,本来没有孩子的家庭和失独家庭没有根本上的不同,但实际却是,两种家庭在任何生活细节上都迥然不同。本来一个好好的三口之家,失去独子无异于灭门。一位失独母亲说“一个国家少一个人不算什么,可我们少了我们的孩子,就少了整个世界”。可见父母怎能迈过心里的那个坎?

西方少育习惯是经济社会中一种产物,他们已经从思想上有了准备,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情愿实行的,思想上是被动的。独子就是这个家庭的生活重心,重心一旦消失,家庭就等于失去灵魂,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

从几何学上讲,三点确定一个面,是稳定的,但对于社会中的家庭来讲,这个三口之家又是最脆弱的,一旦失去中间那点,整个平面将会颠覆。当一种情形不幸发生在独子身上后,孩子的母亲通常也过了生育年龄,情非得已,多数人只能放弃再生育;失独便成为中年父母们不可逆转的伤痛,只能剩余两位孤独双亲,哪还有一个完整的平面?他们要么不愿意出门,要么不愿意回家。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孩子是中国父母的希望和保障,所以中国人把儿女看得比天还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一旦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养老送终便是无解之题。失独甚至引发一种连锁反应,物质不能弥补。夫妻之间会互相埋怨,感情可能就破裂;悲恸摧毁父母身体,家庭可能就瓦解。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因为总有一个风险比例,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将来成为失独家庭。

一位受访者伤心地告诉记者“你能想象么,我们除夕一起去洗浴中心过的年。人家过节,我们躲劫,劫难的劫。哪里没有鞭炮声,我们就去哪里。”

“正常人永远理解不了我们。”不止一个失独父母表达了这个观点。为了逃避心理的伤痛,一些失独父母成为流动人口,他们切断与亲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地方苟活。进养老院、就是上手术台,他们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当记者从他们伤心欲绝的口中听到如此的话语,都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伤痛和同情。

生活无法按下“回车键”。不带商量,不带迂回,孩子就这样突然走了,去了永不复返的天国。所有的喧闹、忙碌、紧张、困顿、压抑、隐忍,连同它们所换回的那种叫天伦之乐的美好,一并消失了。

独生子女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它虽然从人口理论上降低了国家发展风险,却诱发、催生了家庭发展风险,这种风险转移最终让人作为了牺牲代价。每年我国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风险。在当年实施“计划生育”的大军中,一批素质较高的人率先实行,使理应到来的高素质的人群失去了来到世上的机会,极大地减低了人口中优胜比例。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口强国。” 教授穆光宗也说过。他还说,“因为我们的人口结构非常脆弱,独生子女兵比例很高,国防人力资源后继无人。想一想,到2050年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口的话,那谁都敢欺负你。”因此说,失独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民生问题,而变成了一个重大的安全问题了!

记者在河南有关机构统计的数字上了解到,河南省大约有三万人左右失独人员;仅郑州市就有超800个失独父母;在河南近一亿人口中,失独家庭所占比例不高,但那是基数太大的原因。这些家庭长期承受丧失子女的悲痛,有的还面临着养老困难,心理、生理上的创伤以及生活上的困难都需要帮扶;心理重建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让人欣慰的是,河南各界开始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或者呼吁用理性的形式保障失独家庭的权益,或者通过有型的帮助来解决实际问题。

“河南省家庭发展研究会”通过媒体公开向社会征集1000失独家庭,组织专业人员,免费对失独父母进行定期陪护、心理疏导、困难资助、技术培训、工作安排等各方面帮扶工作。经细致了解,“河南省家庭发展研究会”是全国第一家开展以促进家庭发展为目的的省级社团组织,其业务主管部门为省社会科学院,同时还接受省民政厅的指导和管理,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很大。

该会苑仁玉说,目前,我国有近百万因各种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而且,据专家估算,每年还在以7.6万个递增。而我省女方49岁以上的失独父母超过7600人。省计生委根据现有公布的失独家庭数据估算,我省年龄在40岁以上的失独父母至少有2万个。他们还承诺:“只要报名,我们会安排专人联系,并根据每个家庭具体情况制订帮扶方案。”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失独家庭、空巢家庭以及孤寡老人,扩大帮扶对象,该研究会面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壮大志愿者队伍。更好为这个特殊人群服务。

河南省人大代表尹志国等人也一直在关注计生家庭。他说,独生子女家庭为国家做出牺牲,政府理应支持奖励。特别是失独父母,政府伸出援手理所应当。他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帮扶他们,不管是道义上还是物质上,失独家庭的牺牲理应得到回报。

河南省政协委员单磊认为,失独家庭当年为国家分忧解难,政府部门理应倾听民意,有所作为。

省政协委员刘信圣可明确提出三点建议:有关部门迅速统计河南的失独家庭数量,作为政策依据;并展开课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据此尽快立法。

显然,一部分人的重视和一部分人的行动很难实现大家所希望那样的局面。只有全体国民重视起来,帮扶失独大业才能出现大好局面。

有了政府部门的重视,有了社会广大爱心人士的参与,河南针对解决失独群体的事业必将会走在全国前列。“爱心”这味特殊的药品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此失独的父母不会再哭泣,他们的晚景才不会凄凉!

亲情连接:

失独者的真情告白

1.网友“我们的梦168 独生子女的政策既然是中国的国策,国家就应该给失独者一个交待!当初,国家考虑到中国的人口众多,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均土地资源太少等原因,在计划生育,可带来的后果谁来负?

2.网友“123456789:常回家年看的那人在那,总有空闲,总有时间,孩子没了,谁回家看看?日夜怀抱着一腔思念,过年空对着孤灯一盏,心中的孤独向谁去说说?身上的病痛向谁来谈谈?

3.网友“亲亲”:闭上眼睛,不去想那事,就当本人已死,死人是没有思想的。担心的是:政府如果不管失独者,若干年后是否会出现那们中国特色的那道奇观:某小区等同于孤老院喽!

4.网友“白露”:“常回家看看”严重伤害了失独者的感情,严重怀疑这是某些部门,煽动某个群体非理性消费、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漠视失独者群体存在的腐败口号。

5.网友“爱永恒”:暮年丧独子 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

6.网友“长城新哭”:十五年前,一埸腐败政府造成的灾难,我成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失独老人;看今朝,像西伯利亚寒风南下似的,一下了将这么一大群人推到了我的面前,这光景……

7.网友“付诸一笑”说,“国家的政策我们积极响应,对国家做出了贡献,当国家日益富裕强大时不应该忘了我们这些人。”他说,恳请将来出现情况不好那一天,有人来安排我们的病痛疾苦,政策造成的后果,应该由政策来埋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重大事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