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浮现(13:外篇)

(2021-11-25 11:21:04)
标签:

情感

杂感

水稻杂交

研发

由陈永康想起:“世界粮食日”,和袁隆平

 

陈永康同志一生与水稻打交道,摸索经验、选种杂交,改良高产,使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更是敢想敢干,年种三熟,使粮食总量大幅提升。上海地区虽然不是产粮大省,但他的成果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锡(无锡)常(州)和苏北等地开了花结了果,成为江南地区科学种稻的带头人,1966年的国庆节,和时传祥19151975)等劳动模范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19784月,他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陈永康同志在中国粮农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首要大问题,且不说“粒粒皆辛苦”,仅世界每年近亿人口的增长速度,给人们“足够”生存的局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感。尤其是遭遇世界性的灾荒,则更是举步维艰。

近读报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14日发布的报告,极端天气导致歉收和新冠疫情搅乱供应链,使全球食品价格创十年新高。由此联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出现的荒灾,如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在全球引发了莫大的惊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曾经历过缺粮的苦难岁月,现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缺粮的滋味”。老百姓对“粮食是个宝,活命不可少”,是有切肤之感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1979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10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我国自首次“世界粮食日”至今,每年都开展纪念活动,确立主题而努力为之,2013由一群热心公益的人们发起的“光盘行动”,成为年度十大流行语,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2014年的33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部门干群发起的“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已为相当多的人群所自愿而积极参与。

中国不仅全力参与“世界粮食纪念日纪念活动”,并为此而努力实现粮食的富有,以保证“实现零饥饿”,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粮食总量突破了1000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超过了380公斤,高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的好趋势。今年粮产全国各地有增有减,但总体是增的多,减的少,可望达到13000亿斤以上。

在不断实现增产高产粮农事业发展中,国家重视农科研究,鼓励广大农科专家和有志人群,为“努力实现世界零饥饿作出中国人民应有的贡献。在一大片开拓奋进、矢志奉献的杰出人物中,袁隆平院士当数领头人、功勋者。

袁隆平院士长期身处农田,不畏炎热、不辞辛劳,重视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他和志同道合者组成的“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历经九年的风霜雨露,于1973,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1980 年和1981 年,杂交水稻技术先后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和卡捷尔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转让国外的农业专利技术。从此,杂交水稻技术走出了国门,开始向世界传播,2007 年有7 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超过3000 亩,比当地良种增产20%~40%。

袁隆平院士成功研究出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还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取得粮产的更大丰收。据新华社长沙(20211017日电: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去年突破1500公斤后,今年又达到了16039公斤(晚稻亩产平均9361公斤,早稻亩产平均6678公斤),再次刷新纪录,实现了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即同一生态区连续两年双季亩产起过1500公斤。

同时科学种田已逐步形成格局,出现了许多改良成功的高产多产水稻。上海地区自上世纪九十年起广种“秀水系列水稻”,确保了每年的高产。如“秀水134”,经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555.0公斤,比“秀水09”增产8.8%09年平均亩产559.7公斤,增产8.6%……,都达到了一千斤以上。据报导:今年上海临港新区9万亩水稻开镰,其中就有“秀水134”等优质高产品种。又报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上海弘辉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紫祥优2426、“弘优26等新良种迎来一派丰收景象,预计可向市场提供500余吨优质稻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人员在研究各种各样的项目中,不断研究出保证人类自身生存而不挨饿的粮食品种,这是一种极具人性的高尚行为。而且在这条大道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比如从太空中带来的物种,已经试种出丰硕的果实。

据新华社(2021821日电:水稻种植60天左右即可收获。说的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工厂创新团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团队合作,在植物工厂环境下成功实现水稻种植60天左右收获的重要突破”,将传统大田环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这为加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据了解,“这次水稻种植试验是在有四层栽培架的全人工光植物工厂进行的”。“在供试的6个矮秆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定植后45天抽穗,63天收获,单株分蘖数达89个,单层栽培架的综合产量为每平方米0.98公斤,相当于亩产可达650多公斤。”

 

看来随着人类对水稻研究的不断深入,难以想象的“目标”在一个个突破,高科技时代,一切都有可能出现。如果百亩千亩……的水田都成了“植物工厂”,一年不再是三熟制,而是四熟制、五熟制……,该多好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歌体诗(65)
后一篇:歌体诗(6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