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浮现(8)

(2021-08-16 09:46:21)
标签:

情感

历史

杂记

鲁迅诗歌

喜得《鲁迅诗注》


大约是196811月份,在插队落户前,我得到了一本小红书大小的《鲁迅诗注》,共有400多页,除了一页毛泽东的“诗言志”手迹印影、鲁迅“横眉冷对……”和“万家墨面……”两页手迹印影外,还有8张先生的照片,十分高兴。

在五十多年前,大凡学生,对鲁迅先生还是知道的。至于对他著作读多读少,理解得或深或浅;对他的人生了解得透彻还是肤浅……,终究与学历、爱好和人生观有关。就我当时的情况,仅是一位读了他一些著作的青年学生而已,知道他“了不起”,但“伟大”在哪里,根本说不出一个道道来。他的许多著作包括小说,读起来很有嚼劲、很有味道,当时初高中的课本上有一些他的作品。但对鲁迅的诗知道的不多,因此得到这本《诗注》,十分兴奋,爱如明珠,也因此形影不离了五十多年,至今不愿舍弃。

  这本《鲁迅诗注》,由南京大学中文系《鲁迅诗注》编辑小组,于19686月编辑。其在“编后记”中云:从鲁迅的有关杂文、书信和日记以及有关鲁迅诗歌注解的书刊中,对鲁迅的全部诗歌(包括新近发现的一首从未发表的诗)作出注释,并译成新诗。

  《鲁迅诗注》共收录鲁迅的新旧诗77首,首篇《别诸弟》,为绝句三首,写于庚子年(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二月。是他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返家探亲时写给正在求读的弟弟的,在此之前的1899年他刚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也曾回家过一次。故诗有“从来一别又经年”句。

鲁迅在《自传》中说:“我于一八八一年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然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四年后父亲也死了,年轻的鲁迅不愿走城里破落人家子弟或去开店当小老板、或去学生意、或外出学做幕友(绍兴师爷),而是由母亲“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其时我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谋生无奈日奔波”,是《别诸弟》第一首的第一句,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科举制度尚未结束,因此进洋教堂被认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他去南京,“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鲁迅是有理想的人,他虽然为自己无奈奔波,而与诸弟别离的痛苦,但他深信会有“万里长风”,因此他对诸弟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我有一言”,即是对弟弟的勉励,也是他自己的追求。据考这是鲁迅最早的诗作。

《鲁迅诗注》末篇为七律《亥年残秋偶作》,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五日:“午后……为季市书一小幅云:曾经秋肃临天下……(略)。” 季市,即鲁迅的同乡好友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号上遂,季茀又作“季黻、季巿、季芾,均读“)。许寿裳是一位有学问、有德行的爱国名士,1948218日在台湾大学宿舍被暗杀身亡。许寿裳在1936年的《怀旧》中记载了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他说:“去年我备了一张宣纸,请他(鲁迅)写些旧作,不拘文言或白话,到今年七月一日,我们见面,他说去年的纸,已经写就,时正病卧在床,便命景宋检出给我,是一首《亥年残秋偶作》。” 《怀旧》中所言的“景宋”,为许广平女士的笔名。

  所说“新近发现的一首从未发表的诗”,指的是末第二首(76),“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这是一首七绝。196410月,许广平偶检藏书,发现了这首诗,并写了一个说明:鲁迅赠我的书,常常简单写下几个字,芥子园画谱集亦此类,这是我记得的。但藏书不在一地,或世事匆忙,就搁置起来了。……昨偶藏书,却在芥子园画谱三集首册内,赫然见此旧诗,触景生情,追忆几句:所说“戌年”,乃一九三四年购得此书……(鲁迅手迹为“戌年冬十二月九日之夜,鲁迅记。”)许广平18981968)逝死后,由她的家属将诗稿画谱连同说明,发表在北京大学《文化批判》一九六八年第二期上。《鲁迅诗注》是按写作年代编辑的, 此诗作于1934129日,早于“七律《亥年残秋偶作》(1935125日),故列76首。

有了这本袖珍式的鲁迅诗注》,学习、携带都很方便,自然是爱不释手了。通过鲁迅诗歌的学习,能更好地学习古典文学,对古文古诗的知识面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掌握,以充实年轻时空白的头脑。

“鲁郭茅,巴老曹”,我们那时的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这六位大匠,可以说是顶礼膜拜的,谁能不看他们的大雅之作?我想,即便是现在、将来,六位巨匠大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谁也不能抹去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引导着经历风雨的知青坚定理想,走向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歌体诗(38)
后一篇:歌体诗(4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