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钩沉(32):“名副其实的顾亭林”--大画家顾正谊
(2018-01-21 08:34:15)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说起顾正谊,一般的人是不大了解的,我本人在尚未对故乡史作些肤浅了解时,也并不知这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但对中国山水画有兴趣、研究,乃至醉意于古画的人,他(她)必然知道在几千年的画史上,有着这样一位明代大画家,因为知道有董其昌,岂能不知有他的老乡、老师顾正谊。
顾正谊是明代“华亭(松江)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是顾野王之后,古镇亭林又出现的大名家。
明末朱谋垔《画史会要》记顾氏云:“……号亭林,松江人,官中书舍人,山水宗王叔明(王蒙),画山多作方顶,层峦迭嶂,少着林树,自然深秀,是为华亭之派。”
明人、同邑人李绍文所著《云间人物志》说:顾亭林,公名正谊,字仲方,亭林其号,左山公长子。由国子生授武英殿中书舍人。为人坦夷,不设城府,能诗,工绘事,得四大家神髓。辟濯锦园,大有山林之致,公日棲迟(游玩休憩)其间,客至,款留竟日。晚年不给(供给不足),未尝不旷然乐也。所著有《诗史》及《江南春》等书。婿即余兄绍箕,绘事传公衣钵,人称为冰玉云。
《松江府志》记载说:顾正谊,字仲方,参政中立子也。以国子生仕为中书舍人,为人高旷,喜宾客。其画宗黄公望,家多名人迹。又与嘉兴宋旭、同郡孙克弘友善,穷探旨趣,遂自名家。晚居濯锦江上,抅小园,林木清幽,终老其间,自号曰“亭林”。著有《笔花楼乐府》《咏史诗》
李绍文所说的画“得四大家神髓”,指的是元代黄公望(1269~1354)、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和王蒙(1308~1385)。顾正谊的女婿即绍文的哥哥绍箕。李绍箕(1550~约1631)明代官员、诗画家,字懋承。少承家学,长于诗文,以太学生官南京鸿胪寺序班,后官江西都昌主簿。擅画山水,师岳父顾正谊,能师承其画风,并因任职南昌,多涉历山川胜景,画艺益进,晚年运笔苍劲,年八十有余,尚挥洒不倦。
顾正谊由国子生为中书舍人,具体工作是武英殿设画待诏处任“秘书”,专职从事绘画,武英殿建于明永乐年,为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之处,曾在此“设画待诏”。
屠隆有《虎头孙子歌赠顾仲方秘书》诗云:“虎头孙子顾仲方,意态萧闲风骨苍。……朅来日日侍金华,挥毫染翰烂明霞。长安遂比两都贵,天子犹将三绝夸。”
“虎头”,其先人顾恺之别号“虎头”,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孙子”:子孙后代。
冯大受有序云:真是诗中画,画中诗,兼右丞(王维)之二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擅虎头之三绝”。
陈继儒《题顾仲方词序》有云:顾仲方先生以雕龙绣虎之才,入为凤阁侍从。长安诸荐绅咸束锦交,先生片言尺楮往往为宝。
董其昌《顾仲方山水歌引》:“吾郡顾中舍仲方以诗画驰声东南,尝供事内殿,奉诏犒戍塞垣。”董又曾师从,“得其传授”,他曾经这样评说:“吾郡画家,顾仲方中舍最著。其游长安,四方士大夫求者填委,几欲作铁门限以却之,得者如获拱璧。”
从这些名人大家的评价,便可知道顾正谊的画艺之精之高了,以至于“长安遂比两都贵,天子犹将三绝夸。”“片言尺楮往往为宝”“得者如获拱璧。”
因思念故乡,或许是不适于宫廷生活,晚年顾正谊辞别“凤阁侍从”之职,告老归乡。曾作《秋林归棹图》。朱信敷题:亭皋霜叶落,游子念故乡。感此素心人,图咏惜离肠。我来三悲秋,湖山徒相望。子归勿久滞,来与倾瑶觞。
同一年(1596)顾正谊有自刻本《顾仲方百咏图谱、咏物新词图谱》梓行,收录五言诗及散曲,版画近百幅,由苏州良工付梓。《百咏图谱》(二卷),首有陈继儒隶书序:“顾氏咏物有雕龙画虎之神妙”。冯大受行楷序:“虽画法稍逊吴兴南宫(赵孟頫),而词藻远过一峰(黄公望)山樵(王蒙)”。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史略》中称此图谱:“开启了光明灿烂的先路……由粗豪变为秀隽,由古朴变为健美,由质直变为婉约”。
以上是对顾正谊的基本情况介绍。下面说说为何说他是“名副其实的顾亭林”亦即他不仅取号“亭林”,又是亭林镇人。相对于顾野王,号无“亭林”,只是居亭林而为文人和乡人呼为“顾亭林”。而顾炎武,号取“亭林”,然其不是亭林人。
当代台湾著名画家周希舜是松江人,自幼喜好山水画,临摹诸多古人名画,父祖以书法、画名称著,解放前夕,移居台湾,曾多次举办画展,作品曾经台湾国立艺术馆选送到芝加哥展出。周希舜于2004 年11 月10 日在美病逝,著有《白云回望》一书。
他在《白云回望》一书的“元明时代的松江画坛”篇中说:松江派第一代画家兴起于隆万年间,代表人物是莫是龙、顾正谊与孙克弘,他们都是出于显赫家族,他们三人在绘事上以及绘画理论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和深刻的阐扬,且以其家境富裕, 古迹收藏丰富,足以观摩临抚的真迹很多, 使得他们成为松江画坛上的核心人物。……顾正谊,字仲芳,号亭林,也是出生世家(我怀疑也是亭林镇人,因为以前曾闻言亭林镇是因顾亭林而得名,明朝有两个顾亭林,另外一人就是著《日知录》的顾炎武,也号亭林,但他非松江人)。
这是说顾氏原先并非居在此,而是在晚年(应是辞别宫廷画师后)选此住居的,而号“亭林”也是在晚年定居后取的。那么他为何在晚年取号“亭林”呢?恐怕人老了,思念故地,因为他是“亭林顾氏”的后代,曾居亭林,故而取了“亭林”为号,时顾炎武(1613~1682)尚未出生。
一、顾正谊的父亲顾中立,是明代进士出身的官员,其居在松江城内,而“亭林顾氏”的许多后人,移居松江府城定居的很多,这在今后的《亭湖钩沉》“人物传”中将有所介绍。屠隆“虎头孙子顾仲方”句,是说顾正谊是大画家顾恺之的后代,而顾恺之的祖父是顾毗,曾祖是顾荣,顾荣是三国名相顾雍的孙子,所以周希舜先生说:“代表人物……都是出于显赫家族”,顾正谊是顾雍的后代是无疑的。
二、顾的《秋林归棹图》有钤印:仲方氏、顾正谊印、披云阁、亭林生。这“亭林生”似乎带有地名概念,意为亭林的学生。而我们很少见到在号“××”之后加个“生”的,同时可以推测顾正谊的蒙童教育应在亭林,后父祖做官而置房而居府城。
三、顾的《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卷,自题“顾正谊写于宝云居。丙申冬日。”亭林有云间名刹“宝云寺”,其“写于宝云居”,不得不使人想到他钟情故地,在“濯锦园”内辟有“宝云居”:也可能晚年游走“宝云寺暂居”而作,都与亭林是有关系的。
四、康熙《松江府志》记载他的著《笔花楼乐府》《咏史诗》,均署名“中书舍人亭林顾正谊仲方著”。一般说来古人著书绘画署名,大名前多为官位地名,字号多在名后,如他的《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卷,钤有白文“华亭顾正谊仲方氏”印一枚。大名前即是地名“华亭”县。此著作前署的是“中书舍人亭林……”,这“亭林”似乎应是地名。
五、清末亭林镇人顾增辉,顾增耀(系南社著名诗人高燮妻兄)著有《亭林顾氏支谱(四卷)华亭》,其中有“一世祖景眑,明初自吴江徙居华亭柘林。其曾孙珽,为华亭亭林始迁祖。”据徐献忠
以上五方面资料,虽说有些“牵强”,但用以表明周希舜先生关于顾正谊是亭林镇人,倒也不失“附会”之情。惜“亭林顾氏支谱”暂未觅得,待有明确史实,再撰文修改,并告博友们。
因思念幼时居地和愐怀先人风貌,所以顾正谊“晚居濯锦江上,抅小园,林木清幽,终老其间,自号曰‘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