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螃蟹辜负腹”,不是苏轼诗句。
(2013-11-06 12:03:28)
标签:
杂谈 |
因为从小与蟹有不解之缘,所以在浏览宋诗时,摘录了许多诗人的蟹诗;因为时下风尚讲究吃蟹,想到宋人而写了些关于蟹的小品;因为要写些不入流的小文,也就想到要去查些史料,以充文华,资料自然不少,在网上又见到了“蟹资蟹说的千姿百态”,然而也有些迷惑:怎么张冠李戴的话不少,无根无据的说很多,网络的世界,我辈老矣,无以对答。
不过将“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这样的名句,实在不应误作苏轼名句,虽说苏氏是位大名家,但也不应将名声不及者的佳句“挪作他人”,若不纠正,不要说九泉之下的东坡脸红,真作者无奈,恐怕对爱好苏诗和宋诗的国外那些“孔子学院”的学生也不好交代。
为此,老腐只得将收录的作者真情托出,以此“扭转网说”,以正视听。
其实这句被卖蟹人炒得沸沸扬扬的名句出自宋人徐似道的《游庐山得蟹》(《全宋诗》徐似道卷1),诗曰: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亦知二者古难并,到得九江吾事足。庐山偃蹇坐吾前,螃蟹郭索来酒边。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时人爱画陶靖节,菊绕乐篱手亲折。何如更画我持螯,共对庐山作三绝。
此诗是一首七言长律,共六联十二句,四句一韵(目、前、节)从表面看诗也不难理解:自古对着庐山吃蟹是很难的【老朽理解:可能那时交通不便,恰要在吃蟹季节,去庐山游览,也诸多不便,毕竟作官、读书人身不由己的事很多,所以会有“亦知二者古难并”,而说出“到得九江吾事足”的喜悦之情了,不知可否如此理解,恭请网友拨正】,而他来到九江庐山脚下,“游庐山得蟹”并“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而且他希望时人不要去画陶渊明南山采菊之类画,而去画他面对庐山喝酒快乐的“三绝”(持螯把酒的人、山、蟹之绝景)。为此诗即此托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结论性佳句来了。
徐似道又有一首《阮郎归》,也写到了蟹,词云:茶寮山上一头陀。新来学者么。蝤蛑螃蟹与乌螺。知他放几多。
海错珍:山珍海错的省称,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珍异食品。唐韦应物《长安道诗》云:“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宋刘子翚《子鱼》云:“旧闻通印名,海错珍莫逾。”王鏊《姑苏志》卷14记载:“蛤蜊……产于海口,有紫缘者佳。”《浙江通志》(卷103)引《至正四明续志》说:“蛤蜊亦云圆蛤,壳口有紫晕者肥美,善醒酒。”句首“紫缘”即指蛤蜊中最好的那种,是蛤蜊中的珍品。
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产于我国沿海一带。
“吴乡传入楚乡新”句,吴乡指江苏苏中一带,楚乡即楚地,大概就在现在湖南、湖北、安徽相邻交结一带。蛤蜊对江苏人来说并入希罕,但他传入楚地,便是一种绝佳的新品。梅尧臣是安徽宣城人,故有此语。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味道极为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