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语教学大赛《月光曲》教学实录(蒋军晶)
(2013-08-17 16:29:38)
标签:
品味名师课堂教育 |
分类: 【02】教学设计实录 |
《月光曲》教学实录(蒋军晶)
上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听写词语]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
(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字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所听写词语),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小声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是一个传说,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感染了他,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老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插话: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有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恩。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师:好的,他后边强调了“那该多好啊”(模仿学生语气),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学生读)
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一个陌生姑娘的口中突然清晰地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
师: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她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当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从课下知道贝多芬立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你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生: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这一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起!
(学生读)
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
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内心强烈的渴望盲姑娘却说是随便说说的,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而是压抑了他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觉得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努力
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他这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
(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要再弹一曲呢?
师:哦,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这是你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你的意思,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告诉她我就是贝多芬。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认为这既是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刚才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他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他听得很认真,而且他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老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是知音呢?
生: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
(学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他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鼓掌)
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让他们听到,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琴声•情声
——那一首《月光曲》
蒋军晶
蒋军晶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曾参与多个版本语文教材、教参的编写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案例近百篇
备课历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曲”,把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作“调”的话,那么曲调未成之前,老师不妨先育情、孕情情出何处?情出文本我的方式有以下六步:
了解:是指体会文本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月光曲》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教”“学”这个传说,我和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课文的“了解”
神入:是指通过语言深入人物情感和世界观内部茅屋内,贝多芬一曲弹完,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是听了一首曲子,盲姑娘为什么如此激动?她难以置信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了她贫寒的家亲自为她演奏;她欣喜若狂啊!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恍若梦中啊!她欣赏到了至纯至真至美的音乐“教”“学”这篇课文,有许多细节值得我和孩子去“神入”
领悟:是指说明、解说、从而阐明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某种意义,弦外之音明明是内心强烈的渴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盲姑娘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随便说说”里有什么?有理解,有体谅,有后悔,有不安,有不易让人察觉的辛酸,有动人的手足深情……在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言外之意”等待我和学生去“领悟”
内省:是指在语言文字中体味出适于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贝多芬在音乐中究竟在表达什么?生活坎坷的贝多芬在音乐中倾诉着什么?意志坚强的贝多芬通过音乐要告诉别人什么?兄妹俩从这首曲子中听出了什么?我们每一个读者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内省”能升华读者对文本的认识与情感
审美:是指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与表现风格,体味美的意蕴、意象首先,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月光曲》文字简洁清新,寥寥数语中蕴涵深情;其次,民间传说本身转化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月光曲》这个传说在代代相传中融入了太多美好的因素,人、景、曲,都美得令人陶醉
二、“弦弦掩抑声声思”
一试(思)定“主线”
第一次试教的前一天,我读到了贝多芬说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欣喜若狂,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因为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虽然《月光曲》这篇课文只是“客观”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其所思所想不见一字,但这不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这一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路和文路和谐统一起来
二试(思)定“策略”
试教之后,两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两个问题看似不大,却需要我拿出“大智慧、大魄力”
1.人文有余,实践不足实践证明第一版的教学设计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写得少,“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用了将近八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听写,集中在语境中强调、明确、巩固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同时以词串文概括课文大意大部分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地诵读,深入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课末,我又腾出一些时间在学生感情蓄势待发时依托文本想象写话
2.悟则有余,疑却不足第一次试教后,有老师提出这堂课“悟则有余,疑却不足”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灵活安排感悟与质疑,让感悟与质疑并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比如,贝多芬与盲姑娘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三试(思)磨“细节”
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其中两个细节的修改,其作用不可估量
1.“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在前面的试教中,我的一级子问题是“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提了许多二级子问题:“你觉得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等等但是通过试教我发现,琐碎的二级子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疏远了教学主线,没法聚焦到贝多芬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浮于外,情感都是浮于表面的,缺少心灵的交融和碰撞权衡之后,我决定用一级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听出了什么?)”贯穿课的始终,结果效果特别好
2.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生成源于预设,预设越精细生成越精彩第三次试教后,我明确规定自己在课堂上要说三句话:(1)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依然热爱着生活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2)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十分懂事(3)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内容层面看,这三句话是教学目标的外显,是巩固学生认识的必要总结;从形式角度看,这三句话的适时出现,无意中也调节着课的教学节奏这三句话的作用还在于,它们始终提醒我致力于推动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内心的情感不涌动”,我就不能贸然、生硬地讲出这三句话
片断赏析
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师: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渴望,听自己弹曲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贝多芬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的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也旧了,所以她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字也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她想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改“压抑”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点评:这一板块有两点可圈可点一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如盲姑娘虽然有着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让哥哥为难,所以用“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用“掩饰”来替换“压抑”,这就是语文味)教师的引导丝丝入扣二是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有朗读又有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感(读)得越透,学生悟得也就越深越多
两番“对话”,心灵互通
师: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当时就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在这篇课文中哪些细节能够反映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围绕“激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听出是他弹的,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说明,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鼓掌)
点评:这一板块的教学与前一板块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音”边读边思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先让学生提问是恰当的盲姑娘从弹奏者“弹得多娴熟”“弹得感情多深”猜出了“您就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教师较多着眼于课文内容,作者的用意能否引导思考呢?譬如文中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却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钱正权)
教后反思
整整一个多月,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俩的一刹那,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在课临近结束时,在《月光曲》尾声激扬的曲调走向最强音时,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令人幸福又让人觉得疲倦至极的高峰体验中:
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入情入境了,他们正与音乐家一起经历着一次精神之旅不过,这个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交流写话时,教师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及时回应,使交流充盈而丰富,还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加以点拨和指导
课结束后,还有的老师委婉地与我商榷: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能否引导学生亲近、感悟那月光因为月光也应该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因素之一,在那清幽的月光下,心与心相通,情与景交融,才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大家的意见我深以为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月光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里不可自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情说”,八九十年代的“知音说”,我都觉得理解得过于单薄,只是一直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最后思考的点聚焦在“月光”上,《月光曲》的产生与月光究竟有什么关系?清幽得让人感觉沉静、安详的月光所发挥的作用,难道仅仅是让音乐家贝多芬的情感流淌得更加自然吗?后来我查阅了相关的音乐书籍,发现:月光在音乐世界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美好、希望”至此我终于明白当月光照进窗子,覆盖了所有贫寒之后,贝多芬为什么灵感突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也终于明白盲姑娘在听这首曲子的过程中,为什么自始至终一脸恬静一切都是因为《月光曲》的主基调是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