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语文教师备课须“四备”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http://s10/mw690/002eAKyrzy7gEJZmVYZ29&690
语文教师备课须“四备”
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一项最基础的基本功,因为只有备课扎实、深入,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凸显出来。因此,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那么,语文教师备课需要怎么做呢?我认为教师备课须“四备”:
一备语文学科的特性,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所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其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等基本内容的学习,所谓人文性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等。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都是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因此每一篇课文都会涉及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相关教育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工具性,人文性恰恰涉及的不多,即使有人文性方面的涉及也大多是浅尝辄止,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小动物过冬》一课,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重点讲解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但很少从小动物过冬这种生物方式,来拓展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奥秘探索,也很少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关心爱护升华到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能就课文讲解课文,而应该站位更高一点,让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态度、提升自己的认识等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二备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即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往往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到想象,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学情。就语文学科而言,能够按照字、词、句段、文章、内涵等教学程序就是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的。如,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学会本课的生字,包括会读会写;然后认识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三是要读通读顺句子和自然段;四是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是教师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这几个教学环节是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我曾经听了某教师某节课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任务应该是讲解课文内容,但我们发现许多孩子连句子都不能正确和流利地读下来,甚至还出现读错字的现象,那么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就非常吃力,孩子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支离破碎,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孩子们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那么其前提是必须杜绝生字词,必须是非常流利地诵读课文,而且必须课文读得有深厚的感情,这是教师讲解课文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讲解是徒劳的,这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建筑一样不可能牢固。
三备课时分配和统一性。就一篇课文而言,首先教师根据其内容知道分为几个课时,即一个课时、两个课时还是三个课时。其次,要统一备课,即同时备两个或三个课时的内容,而不是该上哪一节课才去备课。之所以要统一备课,目的是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合情合理地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分配到每一个课时,而不会出现有的课时任务重有的课时任务轻的局面。我们曾经通过部分教师的课,发现课堂上任务特别重,容量特别大,基本上没有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后来了解一下情况,发现该教师没有统一备课,因此第一个课时任务轻,从而导致了第二个课时任务非常重的局面。
四备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学习目标是一个课时的灵魂,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必要任务,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课时目标,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上明白课。其次,教师要备评价任务,即针对每一个学习目标,都要设定基于目标达成的活动。只有课前备好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备语文学科的特性与二备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更多是从宏观层面上考虑,这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养。这两项内容,更多的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三备课时分配和统一性与四备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更多是从微观和操作层面上考虑的,这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教师如果仅仅从这两个层面备课的话,有一些“照本宣科”的嫌疑,其高度和深度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我近期听了一节语文课《小动物过冬》,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是:“1. 借助语气词和关键词读好句子;2.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小动物过冬的方式;3.感受小动物互关心,提升阅读兴趣。”从学习目标来看,我认为该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认识不够,于是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对其学习目标进行完善如下:“1.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2. 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探索大自然的奥秘;3.通过小动物之间互相关系和爱护,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这样对学习目标重新续写,显然要比原来的学习目标站位更高,真正体现了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其次,我们发现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方式(包括齐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默读等)和占用大量时间朗读课文,这说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够,因此该教师三备课时分配和统一性没有考虑到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每一个课时既然制定学习目标,那么就要按照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否则会影响到下一个课时的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