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何转化成课题?

(2017-07-19 11:26:02)
分类: 教育科研

http://s9/bmiddle/002eAKyrzy7cLbef4IEa8&690

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何转化成课题?

从一个自己遇到的真实的案例说起:给我说一个课题呗!

有一天,一名在校老师给我打电话说:XX老师,给我说一个课题呗!听到这个问题,我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因为从来没有老师这样提问过,而且我也没法给她说一个课题啊。于是,我反过来问她一个问题:您今天上课了吗?她说:上了。我说:好的,您今天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或者遇到什么困惑了吗?她立刻回答说:没有,我的课学生非常喜欢听。呵呵,我没有问出她的课堂问题。没办法,我于是又换一个角度问:您班里有学困生吗?她立刻回答:我们班有好几个呢?我立刻说:好,您的课题找到了,课题就是“初一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课题是来自于问题,而且课题是来自于老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与困惑。一开始之所以没法给她说一个课题,是因为我不知道她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什么具体的问题,而后来之所以能够给她说一个课题,是因为我与该老师的交流过程中知道了她的问题所在。可见,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也就没有课题研究。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如何转化为课题的:

第一步: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捕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或者问题。这些问题与困惑,最初往往表现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而是趁机说一些无关的事情;有的小组成员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很难插上话或者不参与讨论;有的小组回答问题时要么抢答要么互相推托;等等。这些现象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是存在的,而且不利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开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低效的。再如,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完成“问题解决”这类题型的时候,存在很大的不足,有的是读不懂题意,有的是分不清数量关系,还有的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哪,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授学生此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各种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解决策略,这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再如,中年级语文教材实施效度来看,课文篇幅与低年级相比逐渐变长,内涵变深,语言较为含蓄,对于学生认知原点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课前教师会布置预习作业。可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真正目的,是“伪预习”。这样的“伪预习” 会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的不良后果。

上述的这些问题与困惑,都是我们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恰恰是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被我们的许多老师忽视或者“逃避”,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捕捉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问题与困惑。

第二步:把现象变成问题。我们要把这种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变成一个可以聚焦的实际问题,即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种现象。在表现形式上,要用一个疑问句进行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如,上述第一种现象,可以这样表述:课堂上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上述第二种现象,可以这样表述: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述第三种现象,可以表述为:如何提高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效率?现象往往是分散的,而问题恰恰是聚焦的,即问题是对某种现象的高度概括,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对于这些问题,有的教师能够凭借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可以解决的,而一些问题是不能或者短期内凭借经验是难以解决的。那么,这些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下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第三步:把问题变成课题。从表现形式上,把疑问句变成陈述句。如,上述的三个问题可以这样表述:1、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效率的提高策略研究;2、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3、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的提高研究。把疑问句变成一个陈述句,这就是一个有待于研究的课题了。从表现形式上看,这几个陈述句就是一句话,但其内涵比较丰富,是从现象、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课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第四步:如果有必要的话,按照相关的要求填写课题申报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