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2eAKyrzy6PIhVOPqMa8&69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单位: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孙俊霞
课题组成员:刘伟凤
郑璐 王佩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纵观语文课堂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收效却不明显。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索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领悟文章的意思是一种常见又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和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词句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通过关键词句传递的。关键词有时是句子的中心,统率全句乃至全段、全文;有时是观点,表达见解;有时是判断,点明事物的性质或必然性,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深层次地领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
丰产路小学8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经济条件普遍不好,阅读资源非常的少,很多知识需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这些原因直接制约了学校课堂阅读教学的时效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把阅读教学作为这次研究的主题,让学生真正地读进去,读出来,读出收获,读出问题。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以这些课文为依据,交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词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主题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2.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能更深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
4.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可以弄清作者要表达的前因后果。
这样进行阅读教学,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教学重点难点更为突出,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这样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魅力,学生真正爱上了语文。
(二)以读代讲,读悟结合——校本教研课程化尝试之“观摩诊断”
校本教研常规课程——“观摩诊断”。是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为中心、线索、出发点和归宿的校本教研课程。
1.立足实际,确定教研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文字的内涵,丰富语言的积累呢?教研组把“观摩诊断”课程的重心放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
2.集体教研,制定“课堂诊断”表格。
(1)个人自主研究(自备)。教研组将本学期教材内容合理分解,落实到人,并排出任务表。
个人自主研究阶段,要重点研读阶段目标、研究教材特征,探索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如情境的创设、实施过程设计、策略方法的选择和创新等)。同时还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写出设计反思,列出自身感到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难题,以便在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
(2)集体共同研究(议课)。
集体教研时主备教师需解读单元内容,其他教师共同交流修改意见。议课时,大家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为了使课堂能把“以读代讲,读悟结合”体现出来,经过研讨,组内制定了“课堂诊断”表格:
丰产路小学“以读代讲”课堂诊断表
课堂朗读时长
|
分钟
|
课堂朗读形式
|
选择:齐读、默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范读、引读、浏览
|
课堂朗读时长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
|
%
|
课堂指导朗读的次数
|
次
|
课堂指导朗读的有效性
|
选择:良好、一般、有待进步
|
(3)用前再度研究(完善)。
为了收到更好的成效,课例展示后,同组其他成员根据“课堂诊断”表格来评议。授课者可以再度研究完善教学方案,既体现自身的教学风格,又使教研充满集体智慧。
3.课例展示,共探“以读代讲”模式。
以课例为载体,探索“以读代讲,读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深受教师喜爱。
如教学写景抒情类文章《荷花》一课时,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流程:谈荷花—看荷花—想荷花—赞荷花。每一个环节中,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
课后,大家认为孩子课堂读书的时间是够了,但读的味道不够。如文中“挨挨挤挤”一词,学生在读时,仅仅是把词重读出来,并没有真正理解意思。我们重新设计,在孩子谈理解时,老师适时画出一片又一片荷叶,给学生以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这样孩子在读书时,就能用朗读体现他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次试讲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孩子们能在读书中体会到用词准确,朗读时也能把握词语的选择之妙。但离学习目标的实现还有距离。授课教师采用了榜样示范的方法,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通过选修“课堂诊断”校本教研课程,老师明确了写景抒情类文章“以读代讲,读悟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议结合,讲练结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规范化的、常态化的、有针对性的教研方式,使组里每位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教研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依托校本教研,展开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块探索
丰产路小学校本着“教研即培训、培训即教研”的指导思想,持之以恒地抓好教师的培训, 以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教研之路,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题组依托“丰馨”教师工作室以校本教研课程为重点,确立了“常规课程、专题课程、成长课程”三大类和“教研小组专题教研,一师一课观摩诊断,试做草根课题。六年级课题组把教研重点定为小学高段古诗词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究。
实践中发现因诗歌离学生的生活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古诗文特有的韵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又变为学生汇报分享字义,句意和背景资料,在交流中其他学生毫无兴趣,课堂过于沉闷,低效。这使教师们不得不反思,究竟该用一种怎样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来让古诗词教学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于是,教研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激发其学习兴趣入手,尝试着不同主题诗词的教学方法,有揭示读书哲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有抒发爱国情感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有赞美祖国风光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本着“异中求同”的原则,组内一致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受到古诗词美的熏陶和感染。组内探讨总结出自主学习诗词的“五步教学法”,即构建“课前预习,查询资料——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诗词,质疑讨论——反复吟诵,悟意明理——拓展延伸,巩固提高”的五个模块。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品读鉴赏能力。
(四)“基于标准的教学”小组专题式校本教研
五年级课题组选修的是校本教研常规课程——“教研小组专题教研”。
1.立足实际,确定教研主题。“基于标准的教学”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五年级语文组“教研小组专题教研”课程的主题确定为“基于标准的教学”。
2.组内探讨,制定教研计划。结合教学实际和师情、学情,五年级语文组初步制定了本学期的校本教研课程纲要。
(1)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为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将教材平均分给10个组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读并形成规范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2)合理分配,各尽其能。按照年龄结构、教龄长短,组内成员被划分为三个小组,A组进行课题开发、课例指导;B组进行组内“基于标准的教学”课例展示;C组积极参与研讨,尽快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3.“教”“研”相长,认真落实修订。“基于标准的教学”纲要涵盖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等模块,我们以纲要内容中的课例研讨为载体展开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听课磨课,促进成长。教学研究只有面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意义。教师只有通过研究、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教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组内刘建博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为大家的校本教研提供的了真实的课例。
初次试讲后研讨问题很多:学习目标的设置能否与课标表述有差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际学情和文本哪个重要?教学参考用书的用处有多大?如何对诵读进行有效指导等。
因为准确的学习目标设置直接决定了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所以研讨重点进一步明确。以下是刘老师试讲前后学习目标的设置对比:
试讲前
|
试讲后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
1.通过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体会歌谣语言的特点,感受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
教研中,老师们发现,“本课歌谣的趣味性没有体现出来,教师的语气太过平淡。反思原因:没有考虑学情、没有准确的关于学生读书效果的衡量标准,才使得这节课效果一般。”
(2)发现问题,及时修订。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把课文读通读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上一学期组内教研主题是诗歌的诵读,以翟珊珊老师执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例为载体。结合本学期教研主题,对于诵读的指导还有待加强,不只局限于课内,还要延伸至课外。
以读代讲,对课堂教学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读”好了,对老师、对学生,均是一种进步。研讨至今有两点收获,通过课例分析,组内成员把握了阅读课型中散文体裁的学习方法,并能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借助校本教研,组内成员获得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五)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小语高段写景类阅读课文复习教学常规模式
复习课的规范与高效,是复习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转变的关键。
苏教版语文课本第12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类的文章,我们就以该单元为切入点,结合以往教材中出现的此类型课文进行研讨,试图构建出小语高段写景类文章复习课教学常规模式。经过学习理论、集体教研、课例实践、提升总结,初步得出“观景,文本再现之美
→品情,意韵寄托之美→悟理,形式表达之美。”三步走模式。此环节的深意便是尝试着去探究文“理”,探索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描写出这片景,传达出这份情的。形式上我们采取了“导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写景文的立意命题、顺序结构、言语修辞等各方面的一般特征。
“观景→品情→悟理”三步走模式,在现实课堂中,突破了以往语文复习课逐篇复习、单元复习的窠臼。既完成了复习任务,又加深了对复习方法的运用。同时,“观景→品情→悟理”三步走模式,对其它类型文章的复习有参照意义。如对状物类文章,可产生“状物→品情→悟理”这一变式;对诗歌类文章,可产生“诵读→品情→悟理”这一变式。
(六)在通讯报道型文章阅读教学中凸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通讯报道具有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真实可信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我们以《大江保卫战》探索出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拓展升华。
1.导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播放音乐视频《为了谁》,让学生深切感受抗洪形式的紧急和抗洪情景的惊心动魄,为下文的授课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第二课时的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复习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通过两组词语的比较,体会大江形式的危急和战士的英勇无畏,感受这场战斗的气壮山河。
2.合作探究,品悟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美,提升写作能力。
(1)提出“问题”,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熏陶情感、获得启迪。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反复的进行朗读、感悟,读出感情,再把感情融入到深情的朗读中,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
(2)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篇课文读起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是这篇课文写作方面的亮点。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基本的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知道文章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个体的特写”,以一个铮铮铁汉的形象衬托整个群体的英勇,从而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拓展升华,立足课本,跳出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研究成效
(一)构建了较完整的阅读教学的模式,提升了教师对阅读教学要求把握的度,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要求。
(二)形成了丰产路阅读教学的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质疑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转变了教育观念,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