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灵驿站之逝者如斯夫
心灵驿站之逝者如斯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72
  • 关注人气:1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2-10-13 19:29:52)
标签:

少儿

海伦

课外阅读

《夏洛的网》

高年级

教育

分类: 教育科研

http://t3.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g1zJs2HoXoqQfe_R0AAncqB09BYVeGPyGA2gwvGGnYEXaXL1J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单位:新郑市实验小学

课题负责人:苗亚丽

课题组成员:郭幸福  肖海花  樊水霞  赵玉翠

 

一、研究背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外,七分靠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针对我校的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质量不高的现状,我们对四、五年级的4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孩子们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1、80℅孩子们的阅读目标不够明确;

2、75℅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对阅读的兴趣不够浓厚,不能做到主动地阅读;

3、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能真正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以致于课外阅读的效果不理想。

因此,面对课内外阅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进行课内外阅读的研究工作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很多语文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有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再加上阅读资源芜杂,课外读物缺少童趣等因素也妨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课外阅读的成效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针对我校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我们发挥全校语文教师的共同智慧,以我校的读书漂流活动为抓手,再加上平时语文课堂的拓展阅读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我们侧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外阅读策略的培养。为了切实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实效性,真正的实现大语文的学习观。我们必须敢于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让课内外阅读和谐衔接;让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让阅读为生活服务。因此,我们申请了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1、4——2011、8)

1.建立课题组。

2.查阅资料、分析教学现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确定课题。

3.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9——2012、2)

1.把本课题的各种策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2.阶段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完善各种策略,使其达到最理想的实效。写出反思、案例、阶段小结。

(三)总结阶段。(2012、3—2012、5)

1.收集过程性材料。

2.积极做好各种资料的整理工作,概括并提炼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3.在校内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4.结题评估。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研究旨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索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年级:在课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教给学生一般的阅读方法,并使他们将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分,提升语言积累。

高年级: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开拓阅读领域,引导学以致用。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主要做法与经验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有效推动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成长,为我们更好的实施郑州市田宝华局长提出的“道德课堂”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教师由专业性向研究性。当然,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和思考,许多的家庭开展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总结:

1.“小荷才露尖尖角”———有效的小学语文整合阅读策略已初露锋芒。

参加课题研究的语文老师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基本掌握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基本学习方法。我们以教材为依托,钻研每册教材的单元主题,优化整合班班通及其他途径的课内外阅读资源,通过每天的集体教研对每个语文教师所搜集到的阅读素材进行筛选,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专题《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在学习“倾听心跳”时,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畅所欲言,在拓展时,我们适时的向学生推荐杏林子的其他文章如《向生命求索》《和岁月较量》;再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杨氏之子》一课时,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坚持做到“以一篇带多篇” 、“以读促写”的阅读策略的实施,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量,又有助于让孩子们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了。

2.咬定“习惯”不放松,立根原在“经典”中———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已初步形成。

基于习惯理论的指导,我们准备从孩子的积累———阅读记录卡的坚持做起,在参考网上阅读记录卡的各种形式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出符合我们四年级孩子的阅读记录卡。

在阅读记录卡的不断坚持中,孩子们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班上有很多孩子善于挤时间去进行阅读,并及时地写下自己当天的阅读记录。在阅读积极性较高的契机下,我们鼓励孩子自主设计有个性特色的记录卡,结果让我们惊喜不断。

结合我校的语文读书漂流活动,利用校信通这个与家长及时沟通的教育平台,我们在每个寒暑假给学生和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和“致学生的一封信”,鼓励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比如:我们四年级下册向孩子们推荐了黄倍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我要做好孩子》,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夏洛的网》等;五年级上册向学生推荐《青铜葵花》、《海底两万里》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在年级内的班与班之间相互漂流。每个班级在读完一本书后,都会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学生或谈感受,或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针对此书办一份手抄报。教师还针对阅读做试卷调查,在读过《夏洛的网》后,我们就设计了相应的阅读检测练习。在师生共读《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经典书目时,我们又结合孩子们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了及时的检测和评价。

批阅孩子们的测试卷,我们欣喜的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层次深入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同时,老师们也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所带来的乐趣,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3.“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阅读形态日益成熟。

在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主阵地——读书漂流活动中,我们语文教师力求做到以身作则,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目,首先做到自己先阅读,并及时地从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以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检测。

在教师课外阅读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利用每学期的家长课和校信通交流平台,让家长明确我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们经常性的指导督促,带动着学生内因的改变。每天课外阅读的坚持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我们感到特别高兴,另外,经常有家长给我们提出好的建议,也让我们感到欣喜不已。读书时的多思善问,眼脑手并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书目中不断畅游。当然,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无形中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4.欲读万卷书,“评价”随其行——课外阅读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的好,可使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树立阅读的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让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借助评价这种方式,我们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与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始终保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阅读量和阅读的效果这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因势利导,让学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知识以及能力的储备。

①教师的激励与赏识。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让教师的评价更好地激励学生,我们把班级争星光荣榜和语文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们这样设计:当学生的阅读记录卡和手抄报等展示成果优秀时,及时奖励一颗星,十颗星可换取一个月亮,十个月亮可换取一个太阳……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值得珍藏一生。

除了有形评价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口头评价。教师的评价不只是盯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那一份份饱含着期待的话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赏识与激励的评价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发挥了隐性教育的效果。

②自我体验与成长。

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在自己评价自己时,我们鼓励学生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有优点的就说优点,有不足的说不足。在开始自评时,有的学生不好意思说优点,特别是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就根据他们的特长,在课堂上或在学习活动中尽量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高年级的学生,学生自评主要是在整理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历程,写下“我对自己说”明确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还需努力的地方。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悦纳自己,增加学生成功的积极体验,找到自我增长点,不断激励自己进步。

③同伴欣赏与反思。

在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评价的分寸。刚开始评价时,学生老是喜欢去给别人挑毛病、找缺点,结果班上没有几个学生敢来“应战”,这样的评价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告诉学生:评价别人要先看优点,再提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慢慢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

④家长的理解与鼓励。

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帮助、支持孩子,使家长也成为学校教育另一种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家长每天通过家校联系可以把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校信通把孩子的表现反馈给家长。每次孩子读书都要求家长做好评价。为了强调课外阅读的效果,还可以让孩子进行复述。

由于家长参与评价工作,所以家长了解我们的评价改革,促使家校教育形成的合力,而且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完善的信息,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成效

(一)教师层面

1.教师形成了全新的学习观。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地查阅资料(上网、看有关课题研究的书籍等等),从自身出发,高效、科学地指导孩子们的阅读。

2.教师形成了规范的科研观。在新郑市组织的有关小学课外阅读的论文评选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们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

(二)学生层面

1.课题实验班的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80℅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80℅的孩子能主动地对每天的阅读内容做适当的记录。

2.从期末测试的语文试卷来看,课题实验班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在阅读在阅读题和作文上的得分率比其他班统一程度的学生偏高2——3分,并且这些孩子的记忆力较好,课堂上表现特别活跃。

3.与课题研究前的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孩子们阅读的目的比较明确,善于抓住小时间去不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无形中被调动起来了。

(三)家长层面

1.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了,有20—30℅的家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我们咨询应该推荐孩子阅读哪些最新的阅读书目。

2.40—50℅的孩子的家长,能够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交流阅读的感想,和孩子一起成长。

六、存在的困惑及今后设想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课题的实施仅短短的一年时间,我们存在的困惑还很多,现将困惑和设想呈现如下: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我们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如何高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课题实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们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我们作为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我们会坚持不懈地以“行动意味着改变,不断坚持就是进步”的座右铭来引领我们的课内外阅读实践。“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让书籍陪伴孩子们的一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2】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评价的应用研究.施燕红,吴秀珍.

【4】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现状的思考.江西教育出版社.

【5】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张梅玲.北京出版社.

【6】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北京出版社.

【7】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孙云晓,孙宏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