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目标缺失,根源在哪里?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缺失新课程标准 |
分类: 课改前沿 |
http://images.xooob.com/20086302/2008630231458335.jpg
目标缺失,根源在哪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我们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很难达成,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基本实现。当然,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其他目标,如方法、情感等的实现形式。
在这里,我们应该首先明确新课程标准中为什么要求“三维目标”而不是传统的“双基”要求呢?这里,有一个教育理念转化的问题。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且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实现一定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一门课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实际上都已经把一定价值理念渗透进去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把这种理念传输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不是再专门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对学生灌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落实和体现。
那么,为什么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很难落实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制约因素:一是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任务重,成了当前一线教师一个致命的现实情况。很多老师都存在着赶时间、赶进度的现状,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更是如此。在这种繁重的重压之下,老师们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和有心思落实目标的。二是对教材的理解肤浅。课标解读已经要求若干年了,但事实上很多老师根本就做不到,原因无非是不会解读或者懒得解读,因此很多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上与教材的编写意图有着很大的出入。所以,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双基”教学方式。三是考试方式过于简单。一张试卷考察学生所有的能力,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事实上,目前的考试方式就是这样的愚蠢。为了所谓的公平性、公正性,升学考试仅仅以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命运,这使得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本能的“考什么学什么”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试卷中,出题者是很难考察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因此这些目标的缺失也就顺理成章了。四是缺乏硬性的指标体系。“知识与技能”目标,一般是很容易进行考察的,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却是很难考察出来的,尤其是很难有硬性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因此,量化这些目标的指标体系是一道难题。五是责任感的缺失。我认为,除了上述几个因素外,许多教师责任感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这是关于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小学是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性格、习惯等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就直接决定了孩子们的一生。因此,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从孩子一生来考虑和打算,那么我们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来教育学生,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不言而喻,目标缺失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板子都打在教师身上,而应该从教育更深层次找原因。我认为,在目前“应试教育”大背景无法撼动的情况下,目标缺失将会是长期存在的。而目标的缺失,反过来又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阻碍了教育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