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子(惠施)“历物十事”

(2012-09-13 15:53:21)
标签:

杂谈

惠子(惠施)“历物十事”: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一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稷下黄老学派也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术上》)的说法。惠施的第一事可能是从稷下黄老学派来的,但其意义不同。稷下黄老学派所说的“无外”、“无内”是形容“道”的;惠施并不讲黄老学派所讲的“道”。他所说的“无外”、“无内”可以说是“至大”、“至小”的定义。意思就是说,什么东西是至大的?只有“无外”的东西是至大的。“无外”就是说,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在其外。这个大就是无限大。既然是无限大,所以就是至大。什么东西是至小的?只有在其内不可能有什么东西,不可能再分割了,这才是至小。这个小就是无限小,既然是无限小,所以说是至小。至大之所以为至大,至小之所以为至小,就是因为它是无限。至于有限的东西可能是很大,但它既然是有限那总可能有比它更大的东西,所以不能是至大。它的大只是相对于比它小的东西说的。所以它的大无论有多么大,总是相对的。关于小也是这种情况。有限的东西,无论是大是小,总都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也就是可以转化的。相对大的东西对于比它小的东西说它是大,但对于比它大的东西说,它就小了。这就是说,它的大可以转化为小。对于小也有这种情况。
    庄周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泰山和秋毫都是有限的东西,庄周指出,泰山的大和秋毫的小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同比泰山大的东西比,泰山就是小,同比秋毫小的东西比,秋毫就是大,这是不错的。但是,泰山与秋毫比,泰山总是大,秋毫总是小。如果因为泰山的大和秋毫的小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就说秋毫比泰山大而且还是最大,那就是诡辩。庄周的意思是要借此说明既然大小的分别都不是绝对的,所以也就没有分别,由此而得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
    惠施“历物之意”,开宗明义,指出只有无限大才是至大,只有无限小才是至小。他可能是以此说明,有限的东西的大、小,也都是有限的,因此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可以与其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这也就是说,就有限的东西说,其同一性中有差别性。
    第二事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战国时期学术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这是跟当时几何学的发展相联系的。几何学中的“面”是“无厚”的;“无厚”就没有体积,但是有面积,其大可至千里。就其没有体积说,“无厚”不能说是大,一个“无厚”加上一个“无厚”,还是“无厚”,犹如零加零还是零,但是就其面积说,其大可至千里,这是用一个科学中的例说明自身同一中的差别。
    第三事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老聃说:“高下相倾。”这是说高下是“相反相成”的。“没有高山不显平地。”没有高也就没有下,没有下也就没有高。惠施的这个辩论注重在说明高的或下的东西,都在其自身的同一性中包含有差异。也就是说,高的东西或下的东西中,都包含它自己的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也是相对的,也可以互相转化。从事实方面说,一般人都认为天是高的,地是低的,但是向远处看,又都好像是天与地是接联的。所以也可以说:“天与地卑。”一般人认为山是高的,泽是低的。但是在海拔高的地方的湖泊,可能跟在海拔低的地方的山一样高,所以说:“山与泽平。”
    第四事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太阳刚才升到正中,同时也就开始西斜了。一个东西刚才生出来,同时也就开始死亡了。这个命题表明生、死是相对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包含生、死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含有内部矛盾,都有自己的反面和正面,有自己的过去和将来,自己的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固定的,不变的同一性是没有的。
    第五事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一条的意义在《吕氏春秋•有始》篇中得到解释。《有始》篇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天地是大同,一人之身,应该是小同。“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这是大同与小同之间的同。可是大同与小同有大小的不同;这是大同与小同之间的异。这种同异只是两种东西之间的同异,所以说是小同异。大同和小同自身也都包含有差别,即众异。“众耳目口鼻”是小同中的众异;“众五谷寒暑”是大同之中的众异。惠施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如“一人之身”一样;同时事物之间也都是有分别的,事物自身的同一也包含有差别。
    第六事说:“南方无穷而有穷。”
    这是借“南方”这个地理名词以说明同一性自身中的差异。南方是无穷的,又是有穷的,就当时人的地理知识说,“南方无穷”是战国时期的人常说的话。《墨子》中说:“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经说下》)在当时,一般人都认为南方是无穷的。因为中国东面有海,西有沙漠(流沙),北面有大山,只有南面,随着南方各国,如楚、越等国向南方继续扩展,没有达到止境,好像是无穷的。但随着地理知识的进步,到战国中叶,惠施的时候,人已经意识到,南方也有海。在战国后期,邹衍大九州之说已经流行。他认为中国四面都为海所环绕;在这时候,“四海”这个名词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比较具体的内容。所以就这个时候一般人的科学知识说,南方也是有穷的。《吕氏春秋•有始》篇也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根据这种知识,惠施在此以“无穷”和“有穷”相对比,借以说明无穷和有穷自身的同一都包含有差别,都包含有对立面。这些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也可以说明,人的知识是经常变动的,是相对的。
    第七事说:“今日适越而昔来。”
    这是说“今”、“昔”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今天所谓昔,正是昨天所谓今,今天所谓今,明天就成为昔。今、昔也是互相依存的,没有昔,就无所谓今,没有今,也没有所谓昔。“今”、“昔”自身的同一都包含有差别。
    第八事说:“连环可解也。”
    连环是不可解的,但是当它毁坏的时候,自然就解了。事物自身的同一都包含有差别。连环存在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毁坏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解的时候。举连环为例,因为当时有个有名的关于连环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外国的使臣给齐威王后一个玉连环,请她解开。齐威王后拿了一把锤子,把玉连环打碎,向使臣说:连环解开了。惠施的这个辩论,也说明,解与不可解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九事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中国人本来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央,燕之南、越之北,是中国的中央,所以燕之南、越之北,也是天下的中央。《吕氏春秋•有始》篇说:“东南为扬州,越也;……北方为幽州,燕也。”随着地理知识的发展,人们已知道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央。照《吕氏春秋•有始》篇所说,“四海之内”是中国的境内。于“四海”之外还有“四极”,这是世界的极限。它说:“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又)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中国不过是“四极”之中的一小部分,决不是世界的中央。《有始》篇又说:“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白民之国”据《山海经》说,在海南边。照“大九州”之说,中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央。天下之中央可以说是在“越之南”,但何以又在燕之北?这就不好解释。无论如何,惠施在这里所讲的,主要的不是当时人的地理知识,而是辩证法。他只是借用一个与当时一般人的见解极端违反的说法,借以说明中央与旁的分别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十事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照上面九个论点所证明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动之中的,有联系的。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都可以互相转化的。照《吕氏春秋•有始》篇所说的,“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一人之身”,正是“天地一体”的意思。既然“天地一体”,所以要“泛爱万物”。这是十事的一个结论。
    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兼爱”之说,因此惠施是墨家的一个支流。其实,墨翟讲“兼爱”是就社会各阶级说的。他要求当时社会中的“王公大人”以及工、农群众,互相爱护,互相合作。这是阶级调和论。惠施讲的是宇宙观,或本体论,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如“一人之身”那样。“泛爱万物”这句话可能只是用以加强“天地一体”这句话的语气。无论如何,还不是惠施的哲学思想的中心和重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