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满眼春光(梅苑学校 张闻娟)
(2013-12-19 08:37:40)
标签:
教育 |
每次听课后,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听课时我都极少能看出别人的缺点在哪,看到的都是:他(她)真厉害,能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这么好!嗯,对,这个难点就该这么处理!这样设计真不错,太完美了!而在评课时我又会成为“墙头草”,这位老师这么评我觉得有道理,那位老师那样评我也觉得很有道理,有时甚至两位老师的观点是矛盾的。思考的结果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固然好,但别人有在课堂上处理不当的地方,自己却看不出来,体会不到就只能说明自己水平差了。能听进别的老师的评课固然好,但如果没有谨慎思考就一味点头附和便是无意义的。
我一直觉得听课能让人受益又快又多,而且来得直接。而这次到海宫,让我感到收获最大的却不是听课,而是牛老师的讲座。首先她的发言引起了我对于自己从教八年来的许多回忆:
我把自己从教八年来的历程从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有两次重要的思想转折。
第一阶段: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在宿州市第三中学工作,工作的前两年,虽然也很认真,但仍常常觉得自己课上的太差,对不起学生,于是每天强制自己听课,规定自己每节新课前必须先听其他老师上一遍!教案要写详细到每一句话。也因此成为听课最多和教案总被评为优秀的老师。后两年,在教学上开始渐渐摸出了些头绪,由原来的手忙脚乱,开始有了思考沉淀的时间,慢慢的开始找机会向其他老师请教,也敢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们交流了,于是渐渐的也听到了一些夸奖和鼓励的话,在这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开始想再进一步,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但当时的学校教研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加上我是无编人员,各种外出学习和比赛锻炼的机会也都与我无关,并且,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自己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虽然我的心是向上的,但进步却是极小的。
第二阶段: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2010年6月,由于老公工作的调到淮北,我参加了淮北市的教师编制考试,很幸运也很顺利的通过了笔试,面试和体检。9月我便开始在梅苑学校代课,同时也开始了三年的班主任工作。本以为已经有了四年高中数学的教学经验,对于初中数学一定能够游刃有余,可事实却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由于习惯了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的高中生,也由于对于初中生的了解太少,我常常把需要重点讲的内容一带而过,常常草草处理难点,原因是不知道“a+a=2a”还需要解释,不明白“学生怎么还会对‘圆和球体是截然不同的’有疑问 ”,公开课也是总上砸,原因也总是:“又难了”“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题目难度跨度大”……加上初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常出现问题,再加上我和老公来淮北独立过日子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学做饭,带孩子,还得做很多家务。各种问题迎面而来,让我措手不及,身心疲惫。所以说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是痛苦的,是不但没时间思进取,还总感觉自己在倒退的,总想放弃追求的。
就当我心理上准备放弃,行动上却早已放弃追求时,2012年11月,学校派我和商祥宇老师去蚌埠观摩安徽省优秀课比赛,也因此我的思想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在两天的活动中,我惊讶于参赛教师都那么年轻,使得一贯以自己还年轻,还能多锻炼几年为由而放慢自我完善步伐的我很是惭愧,尤其是看到比自己年轻的参赛者,感受到他们熟练的教学技巧时,心中不免有些懊悔平时的懈怠。别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付出了很多!因此从蚌埠回来后,我转变了很多,我又回到刚开始工作时的状态:多学,多问,多思。
第三阶段:2013年9月至今,也就是从本学期开始,刚开学时,由于学校安排,我上了公开课《有理数的大小》,上完课后,老师们的点评让我松了口气:终于用三年的时间,一次次的失败经历改掉了一讲就难的毛病!随后我和另外三位老师上了同一节课:《有理数的乘方》,很幸运的当时有陶老师和邱老师两位老师听课,更幸运的是,也因为那节课准备的比较充分,学生配合的好,我被选为今年名师大讲堂活动的学员。
在此期间,我的思想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折:以前我总是想等到自己足够优秀了,再找机会,想办法,请名师们听听我的课,给我一些指点。因为一方面是觉得名师们很忙,不好意思给他们添麻烦,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这么差,哪够请名师们点评的资格呀。可事实上,变“足够优秀”的过程是很长的,甚至也许根本就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的标准。而现在我改变了这种想法,应该在变优秀的过程中就与名师们持续进行沟通。这种改变,是申请加入QQ群时,邱老师那句“欢迎张老师加入”让我内心暖暖时改变的;是在磨课过程中,听课的名师们热情的指点让我茅塞顿开时改变的。原来名师们没有高高在上,还有些平易近人呀!原来名师们还是很乐于帮助我这样的教学弱者的呀!也因为此,听了牛老师的发言后,我立即有了“终于找到党了”的感觉。
以下我还想说说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一、
从确定课题《随机事件》,我便开始不断的思考该如何上,从开始引入到结束语,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仍觉得不尽人意,到底怎样才能没有教的痕迹,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问题需要思考,虽没废寝忘食,但真的感到有些压力,不过压力不是负担而是动力,有动力了,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较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准备就是提高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准备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创新,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提高。
三、群言就是智慧
如果一个教师整日都在闭门造车,那他的专业成长一定是缓慢的。在海宫听课后,各位老师的点评也很有效,尤其是邱老师的点评,虽然不长,但每句话都发人深省,感受颇多。另外我认为,每次磨课的过程其实也是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暴露给别人,让别人通过评课,来帮你更加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只有耐心听别人的评课,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进化。
虽然在参加这次活动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历练。只有付出了别人没有付出的劳动,才能领略到别人所不能领略的风景!这就是我在此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历练就是成功!
--读完张老师的真情质朴的感言,让我们感到了作为工作室成员的成就,感到所做的一切很值得,很应该!(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