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在万荣县荣河乡的汾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前些年我曾经来过这里,但那时候祠里的秋风楼正在修,所以这次再来补一下遗憾。我们从呼北高速下来,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庙后村,后土祠就在这村里。停车场正在修,可是就没有一个指示牌告诉你怎么过去到祠前面。看着比几年前下了很大功夫来打造景区,新占了不少老百姓的地。但硬件花了这么多钱,软件如何?嗨。
从停车场上去还要爬一小段。仰面看见后土祠的山门了。
这地方是大有来头,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先后有8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7次到这里祭祀。说是历史上祭祀等级曾与泰山齐平。
汉元鼎元年(前116)在“汾阴脽(音谁)上”发现了一个大鼎,这“汾阴脽上”就是现在荣河镇这一带,传说这是当年轩辕黄帝“扫地而祭”土地的地方,这是祥瑞之兆呀。汉武帝很高兴,遂改元汉鼎。后于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在
“汾阴脽上”建了后土祠,“汾阴脽上”既汾河南边的高丘上。后历代都有增修扩建,由于黄河河道的变迁,那高丘也塌了,祠屡被淹,迁建了几次。清同治九年(1870年)
易地重建在这里,虽然大部分建筑是清代的,但有金、元、明时的许多遗构和遗物。
祠现存有山门、品字戏台、东西五虎殿、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宋真宗碑廊等建筑。规模不小。
元建的山门,三开间,单檐歇山顶,两侧建歇山顶便门。
从侧面进去,山门后面是一个倒座戏台,又名“过亭台”。这种戏台在山西一代看过几座,平时戏台中间的棚板打开,为人行通道,演戏时盖上板,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台。
再进去不远是两座的戏台,这边看是戏台后面,两边各有一个旗杆。说是叫日月旗杆,又叫阴阳旗杆,清咸丰年间的遗物,原来应该是在大门口,现存的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
左手这座称道家台。山门那座是儒家台。三座戏台分别代表佛、道、儒三家。这些戏台都重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面阔均三间,单檐硬山顶。
这三座戏台形成品字形,据说到现在每到过年还唱大戏,三台一起唱戏,此起彼伏,竞争彩头,拉拢观众,够热闹。
前面两棵大柏树兀然而立,说是龙凤柏,右手那棵高大的凤柏,左手是龙柏。大柏树后面是献殿。
献殿两侧分别建有两座配殿,东五虎殿和西五虎殿。东五虎殿又称五岳殿,供奉着五岳大帝,即东岳大帝黄飞虎,西岳大帝蒋雄,南岳大帝崇黑虎,北岳大帝崔英,中岳大帝文聘。
殿前的两个蟠龙石柱是明代正德年间的,粗犷有力。
西五虎殿中供奉着三国刘备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殿前两个柱子一石一木。看来后土大帝,后土娘娘的保卫很重要,拉了这么多厉害的人。
献殿和享亭、正殿是连在一起的。这些是后土祠的核心部分。
献殿是敞开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大额枋上精美木雕。
献殿后面连着享亭,亭左右有金代铸的铁缸。现在用玻璃罩子罩着,看铭文是金泰和年间的,到现在也有800多年了。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
前檐有前廊,两边的八字影壁分别是砖雕的龙虎。正殿额枋雕刻华丽、,殿内设木雕神龛,中间供奉后土圣母,都是现代的泥塑。
最后面是秋风楼。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此名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起时,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就这里建后土祠。并写下了《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后代在后土祠建秋风楼,藏元、清两块汉武帝《秋风辞碑》。现在的楼是明代的,楼身三层,高33米余,面宽、进深各五间,楼顶为十字歇山顶。楼内设有金柱12根,直通楼顶。秋风楼辉宏典雅,挺拔秀美,为中国楼阁建筑中的佳作。
秋风楼早已听说,那年来秋风楼正在修,不得一观全貌,但乘无人看守上楼看了一看。可这次倒是修好了,大门紧闭,不得而入,显得很冷清,即使不让看,你修它干什么?修的意义大打折扣。这几年,这里不让进,那里不让看,大有蔓延之势,使人索然无味,降低了景观的可看度。到底有什么规定或标准,谁想关门就关,尤其是国保单位,凭什么?我想大部分是懒政和过渡的“保护”心理所形成的。
楼下是所谓张仪古道,有路从楼下门洞穿过去,这边门楣上书“瞻鲁”,西边是“望秦”。据说当年战国时的纵横家张仪就是从这里过黄河到秦国去当宰相。可是这条路是很有名的古路,过客何止千千万万,为什么叫张仪古道?有意思。
秋风楼旁是《汾阴二圣配飨铭》碑,这可是有名的碑。
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来汾阴(此地古称)祭祀后土,祭祀后在后土祠款宴乡绅臣僚,给老百姓馈赠锦衣酒食。把这个宝鼎县改名荣河县,看来这“荣河”两字也有千年了。到1954年将荣河和万泉两县合并称为“万荣”。
宋真宗亲自撰文,亲笔书写了《汾阴二圣配飨铭》,在后土祠立了五通大碑。记述他承前例祀后土,彰显他们老赵家太祖、太宗应配飨天地,将二圣配飨于后土祠。
因此碑曾在宝鼎旧城的泰山庙前面做过照壁,所以也称萧墙碑。据说碑于1940年前已大部分淤于河滩中,外露一米多高。1951年荣河建轧花厂时,欲取碑做石料,荣河县文教科长卫奋之知情后,马上写信给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崔斗辰,省府发文制止。1960年省里拨款,把萧墙碑移置于现在的后土祠内,并建好碑坊保护起来。在那个年头里,真是不容易。
这一座大碑称为四绝碑,宋真宗亲撰、亲书为一绝;为父皇、祖皇彰功隆德,配飨于此为二绝;五通大碑串连在一体,高2.52米,总宽7.14米,之高大为三绝;碑文共为1365个字,正文62行,石刻单字将近10厘米见方,文之长,字之大,在帝王碑中为冠首,为四绝。
远看两个中华古文明的大源黄河——汾河在此交汇,对面就是陕西,太史公祠就在那边,使人心胸激荡,好一个皇天后土。
想来宋以前这里是皇家的“地坛”。元代不说,明以后在北京建了地坛,这里就脱去了皇家的味道,成了民间的事。对土地的尊崇,祭祀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就是对自然的敬畏,现在许多人不屑于这些,认为这都是愚昧、迷信。自认为现在的人们多“科学”,可是您这“科学”了多少年,毁了多少土地,污染了多少土地,破坏了多少山川大地,还美其名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改天换地”,“敢叫日月换新天”。敢问您现在还乐的起来吗?一个小小的病毒把自翊为多厉害的人类给折腾的不亦乐乎。其实这些对自然的蔑视才是真正的愚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