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去日本京都,那天看完常寂光寺,出来沿着岚山往北去天龙寺。对面是御发神社。路过近代新建的大河内山庄,据说风景不错,但门票太贵。算了。
嵯峨野竹林,大竹子几十米高,中间夹一步行道,还不错,看好多文章很崇拜这里。但我看比起咱们南方那些竹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穿过竹林,往北就是天龙寺前面的街道,因为天龙寺和附近的这些景点很有名,而且是团游的热门,所以满街都是人。费了好大劲才找一个吃饭的地方。
吃完饭进天龙寺院里,寺是日本临济宗天龙派的大本山,就相当于总部的意思。附近一大片地方都是天龙寺的塔头寺院,也就是下属寺院吧。寺正式名称是灵龟山天龙资圣禅寺。为纪念日本后醍醐天皇创建于1339年,梦窗疏石为开山祖师,供奉释迦如来。天龙寺开始营造时,费用不足。梦窗疏石说服了当时掌权室町幕府,与咱们元朝重启贸易往来,因此产生了天龙寺船,授与博多商人贸易权的回报是收取5000贯文,约相当于5000两银子。由此赚了不少钱才建成寺庙。那时候已经是元末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帝的年月了,由此可见日本当时一直控制和元朝的交流。
1345年寺寺落成。位居京都寺院五山之首。自创立以来,天龙寺遭火8次,几乎烧毁殆尽。最后一次重建是近代的日本明治时期,寺园因历史悠久和名师设计而被列日本特别史迹名胜,1994年登录世界文化遗产。
选佛场,日本元治元年(1864)遭兵火烧毁。明治以后将江戶時代建造的云居庵禅堂迁于此,成为禅宗七堂伽藍之一。
走了两三道门才到了天龙寺的库院,库院建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好大的屋子,高高的起脊,形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其实这里是厨房和寺管理部门。游天龙寺可以进屋内,也可以在庭院里。进屋内游就从这里进去。
玄关正面对着的的大屏风是前管長平田精耕長老画的的达摩图,有日本卡通的味道,可又不失达摩祖师的那三分忧郁劲。
从库院去方丈室和客堂,大方丈建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是天龙寺规模最大的建筑,里面的屋子很宽敞。
中间的屋子有48张榻榻米,里面供奉为平安時代的日本释迦摩尼像,是日本的重要文物。佛像比寺的建造年代早的多,曾躲过了天龙寺八次火灾。方丈正面和背面有很宽阔的套廊,再往下还有一层护廊。
大方丈室的西面是天龙寺最著名的园林——曹源池,池东西35米,南北55米,东侧大方丈前用白沙铺成沙滩。池子和天龙寺同年创建。是梦窗疏石的作品,也是天龙寺进入世遗的重要说辞。池子是日本最早指定的历史遗迹特別名胜。
曹源池名称源于当年梦窗疏石清淤時发现池中有块“曹源一滴”石碑。其以池泉为中心,只供室内定点远距离坐赏。西面对望乡丘,园依山丘而建。在山脚凿池堆岛成为曹源池。
看介绍:从大方丈室望去,池中央正面有兩块巨石,意为龙门瀑布。瀑布取於中国鯉魚跳龙门的典故,下配鯉魚石,放在瀑布水流的侧面,有转化为龙的姿态。不过就那两块石头,太一般了,不是一般的想象力能体会到那是鲤鱼跃龙门。
鹤岛居中西部,面临瀑布,北部来水口处堆有龟岛,与之相应。岩岛由三组石头构成,为蓬莱式三山。水中还有矶石一组,五个石头排成一列,就像河上小船夜泊停靠在岸边,人称夜泊石。东岸、南岸各伸出两个半岛,前端各有石头在水中,增加半岛延伸入水的感觉。半岛上种草、外铺白沙,青草与外边的沙形成绿与白的对比,由此增加了视距,增强了池景遥不可及感觉。
要说池子不难看。但这么多说道,恕我眼拙,看了半天,回来又对着照片细琢磨,也没悟出个所以然。好像得更大的想象力,看来咱们真是俗人。直观的感觉,比之咱们苏州园林世遗的九大园林没法比,要说园林极品更谈不上。好像还没有京都金阁寺、银阁寺和醍醐寺的园林耐看。
但这梦窗疏石(1275~1351)不是一般人,其是皇族出身,又称“梦窗国师”等。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著名佛教临济宗僧人,号称“七朝帝师”,其法系形成“梦窗派”,是当时日本最负盛名的造园家,也是日本枯山水式庭园的先驱之一。他设计的庭园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和景观,因势建造,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对日本庭园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当年曾师从当时咱们元朝东渡日本的一山一宁禅师,有许多传说逸闻。一山大师的墓在京都的南禅寺,我前面南禅寺的帖子有记。
大方丈东边是枯山水平庭——方丈庭园,看上去就是白砂、青松、绿苔。说是白砂纹路如同水波纹。
正面的“方丈”匾额,字很遒劲,出自天龙寺第八代管長关牧翁手笔。
從小方丈室的西北方向順坡长廊往后面,右边是祥云阁、甘雨亭。
看完以后还按原路返回,从大方丈出来,又沿屋外的路看了一遍曹源池和方丈枯山水。
走到后面,可以上到西边的小山丘——望京之丘,由此可以俯视见寺内全景。
后嵯峨天皇,嵯峨南陵,龟山天皇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