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去运城,那天从新绛出来去永济,到了夏县的水口镇出高速,稍微绕一下向南几公里路就到了司马温公祠。
祠位于夏县城西
12公里水头镇小晁村北侧,此处是司马家族的墓地,占地近百亩。分为陵园、祠茔和余庆禅院三部分。正北为温公祠,东则是余庆禅院,南有司马光墓地及祖茔。
司马光病逝后,宋哲宗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所以尊称其为司马温公。这里我不多介绍,冲其为政刚直,为国竭诚的人格;冲一部资治通鉴也要来拜拜他。
景区看是下功夫修过,但很宽的水泥路都成了老百姓晒粮食的地方。
进景区院内,先去西边墓地。
路边一溜其家族人的墓碑,看其说明,哦,不是一般的高大上,有司马光、王安石撰文,名家书写。
司马沂墓碑,北宋仁宗嘉五年(1060)。其为司马光从父,生前未仕,因其子司马里赠尚书都官郎中,追赠光禄卿。王安石为著墓表,司马光与王安石原为相交素善挚友,此墓表正是当时司马光请其所撰,后因党争之变,此文末入《王荆公文集》。书丹人雷简夫,一生“纯用柳法”,为当时书法名家。此碑可谓文、书并茂。
司马浩墓碑,北宋神宗熙宁小八年(1075)。其为司马光从父。一生未仕,以子司马宣赠衙尉卿。司马光撰文,范正民书丹碑之,书法刚劲端重,结构严谨,颇有唐人笔意。
司马谘墓碑,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其为司马光堂兄,28岁卒,生前未仕,因其子司马京赠官上书比部郎中。司马光著墓表,该碑书法风格清婉劲利,结体俊秀灵巧,文、书俱佳。
司马炫墓碑,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其为司马光祖父,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终於耀州富平县令。张唐卿著墓表,南公佑纂额,碑文行书,书体颇有王羲之《圣教序》笔意,深受书法界推崇。碑石表面剥损严重。因碑面内含海洋生物化石特殊石材,素称鱼子化石碑。
转向北一点就是墓园,前面墓道两边有几对翁仲。
墓地可不起眼,就是不大不小的一土堆,这倒无所谓。可墓前的碑都是现代粗制滥造的,字是电脑字,真是折煞一代文豪。不管他们如何,咱整整衣冠,拜三拜。
拜谒完温公墓。转到温公祠,祠前院有碑亭,著名的“杏花碑”就保存在这里。此碑大有来历,这就是“司马温公神道碑”的原碑。司马光病逝后,哲宗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哲宗皇帝亲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并命苏东坡为其撰写了2766字的碑文。后数年,奸臣蔡京之弟蔡汴等人重新上台。他们弹劾司马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逼迫宋哲宗追究司马光的罪过,要对司马光陵掘墓、破棺、暴尸。宋哲宗没有采纳。但是,却下令追回对司马光的赠谥,毁掉“忠清粹德之碑”。当时,碑身被打为四段,碑文也毁坏,并挖坑掩埋。约50年后,埋碑处生长杏树一株,形状奇特。金皇统八年,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光墓时,发现杏树旁有碑座龟趺,便掘地寻找到了当年残破的断碑。后来,将残碑磨制为大小相等五段,并依照寻访到的原碑拓片文字,予以缩小摹刻,镶嵌在碑堂内。由于碑源于杏树,后建了碑亭。故名“杏花碑”。
真是曲折的过程,这县令也流芳百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