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虽然离北京很近,但我是在20多年前去过一次,印象都淡漠了。去年夏天有暇又赴承德一游。承德旅游当然首推避暑山庄,其次是外八庙。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七个现在可以看到的寺庙,另外,还有不开放的殊像寺,以及已经不存在溥善寺、广安寺、罗汉堂、广缘寺。
现在承德将普乐寺、安远庙和磬锤山合成一个磬锤峰景区,通票50元。那天我们先去普乐寺和磬锤山,下午去了安远庙。安远庙位于普乐寺北边的山岗,开车可以到庙门口。
安远庙名声小,庙不大,南北宽146米,东西长255米,占地2.8公顷。是外八庙现在能游览的这几个庙里最小的之一。庙里很清静,我们在这里半个多小时,没有别的游人。
安远庙庙门向西,面对避暑山庄。88年的三批国保的牌子。94年随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一起成为世遗。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俗称“方亭子”;又因其是仿当年伊犁河北固尔扎庙的形制,又称伊犁庙。。
山门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砖石门殿,下面辟有三个圆拱洞门。正中拱门上是乾隆御书“安远庙”匾额。
进入二道山门是正院,前面正面中央有门殿。
殿内是一座青白石御制卧碑,碑通高约1.6米。下座长2.8米,高0.9米;碑身长约
1.6米,高1米余。碑上镌刻《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文》,记述建庙经过。碑的正面为满、汉文字,背面为蒙、藏文字,两侧各镌乾隆诗作一首。
看碑上所诉,了解当年一段历史和乾隆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方策。当年伊犁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当地的达什达瓦部落在伊型河的北岸的固尔扎喇嘛庙被叛匪烧毁,达什达瓦部落不愿受其统治,与其反抗,他们举家向内地迁移,穿过天山到巴里坤,后随清朝大军一起平复叛乱,英勇作战。并长途跋涉回到内地,乾隆赐其在承德一带居住,在这期间,达什达瓦部从出发时的6000多人锐减为2000多人。为安抚该部落,乾隆皇帝决定仿固尔扎喇嘛庙建安远庙,让达什达瓦部能有礼佛的地方,又表安定远方之意。
看来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深刻理解少数民族心理,采取怀柔少数民族方略,加强中央统治确实有一套,很值得回味。
出门殿,正院是四方形,中间是安远庙的正殿——普渡殿,一个高大的方形建筑,通高27米。外观四层。
殿的大屋顶高达近九米,稍大於整个建筑立面的三分之一,据说比较罕见。其上为黑琉璃瓦覆顶,黑在五行中属水,因为固尔扎庙毁於火,安远庙黑瓦着顶,意在以水克火。正脊中部饰三个铃塔,正中大,两边小,间以八宝法器饰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