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几次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那里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聚集地。可看可玩的太多,达里湖、哈斯图哈石林、贡格尔草原、青山、乌兰布统草原等等。但有几次看地图,发现达里湖西边不远有一个地名“鲁王城”,很特别。同时在克什克腾旗所在地经棚镇有一条路叫“应昌路”。当时感觉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看见过这个名称。
一次翻元史,才知道“应昌路”是元代与大宁路(现宁城)、全宁路(现翁牛特旗)同为塞北三大名城,也就是所谓之“鲁王城”。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元惠帝)就死在那里,元朝就应该终止在那里。现在看不见几个人的那大草原上,达里湖畔,还有这样一个有百多年历史的大城池。真是令人感蹉。所以,2017年我又去克什克腾旗,特意去了应昌路遗址。
那天我们从达里湖南岸开车过去,沿着达里湖边向西,都是不宽的水泥路,没多远,那儿有一个村子巴彦都呼木嘎查,从村子里穿过去,遗址西边有一个小院,是遗址的管理部门——内蒙考古所的应昌路工作站和应昌路文物工作站。

院子里右侧的屋子里有遗址展示馆,但门锁着,也找不到管理人员。想想也是,这地方一年也来不来几个人。
当年这一带是弘吉刺部封地,要说弘吉刺部在元朝是备受恩宠,因为其是成吉思汗老丈人的部落,1214年,成吉思汗在达里湖驻军,将赛罕坝、达来诺日、热水塘以北,西拉沐沦河以南至围场北部分封给他的小舅子们。1270年,成吉思汗小舅子按陈的孙子斡罗陈与其妻囊加真公主(忽必烈之女)得到忽必烈的允许开始建城,建成后为应昌府,1285年升府为路。1290年,斡罗陈之弟蛮子台进封鲁王,此后弘吉剌部至少有4位首领都封为鲁王,故应昌路又称鲁王城。1368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在位36年后退出大都,先跑到上都,第二年又退至应昌府,仍继续奉元朝正朔,史称为北元。1370年元顺帝病逝于应昌,由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改元宣光,是为元昭宗。后在明朝几次打击下,北元只能跑到现在外蒙古的哈拉和林,仍用元国号﹐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延续了30多年的北元灭亡。
这前前后后应昌路延续了百多年,到要说和元上都差不多兴废年代。据记载明初此处改应昌卫,明成祖失棣北征时曾四次驻跸应昌,后改清平镇,清初毁于火。
隔着窗户看展示馆里,有一块古石碑,没办法看清楚是什么,估计是遗址发现的“应昌路新建儒学记”。
正面的墙上一溜元代帝王的绘像,很特别的是每一个帝王都配有皇后的像。这就不得不说这弘吉剌部的女人。元代的弘吉剌部前后共出了十八位皇后,主要因为成吉思汗所属的乞颜部与弘吉剌部有世代通婚的关系,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儿贴就是弘吉剌部首领德薛禅的女儿。加之弘吉剌部随成吉思汗、忽必烈南征北战,成吉思汗的小舅子按陈参战三十二次,屡立战功。另外据说弘吉拉部的女性漂亮,《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弘吉拉部其人甚美”。有这几层关系成吉思汗曾经下旨:“弘吉剌氏生女世为后,生男世尚公主,世世不绝。”所以这个展示馆把元代皇后的画像同时挂上就不难理解。
从院子西门出来就是遗址,只见一溜高出地面4-5米的土岗,岗上有一个遗址的石碑,奇怪的是一狗好像守在碑旁,碑上落着一只乌鸦。
到近前看,那碑是60年代内蒙省保碑。
上到土城上面,倒是能看出城的轮廓,中间一片绿草,几只小牛在上面撒欢吃草。谁曾知这里是“东城无树西起风,百折河流绕塞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宫”的一代大城市。
应昌城城墙用土夯筑,现今残高3至5米,下宽10米,顶宽2米,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在东、南、西三面城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中部靠北为宫殿基址,汉白玉石柱础保存完好,四面各有一门楼建筑;南部分布井字形街道,为市区。此外,城内还有社祭坛、儒学、孔庙、报恩寺等遗址。
后来知道城外西南方土岗上还有白塔寺遗址,有佛塔一座,高约10米,塔身用砖砌成,像北京白塔寺白塔那种覆鉢式造型。但我去时没做好功课,没去找那里。
想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续秦、隋以后的短命王朝,从1271年忽必烈称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到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93年的元朝正如许多史家称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究其原因,除了元后期统治者荒淫无度,酷使民力,视民为草芥,瞎折腾等等。无法真正融合于汉文化和残酷有加的传统精神,也是其不如清朝延续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光能武力打天下,可再好的武力也没办法治国,无法长治久安。
据当地旗志介绍,元顺帝逃到应昌时带着传国玉玺,应昌失守时玉玺丢失。二百多年后,有当地人在湖畔发现玉玺。献于元后裔林丹汗灭博硕克图汗,这哥们得玺后藏了起来(可能还有所图吧)。崇祯八年(1635年),林丹的儿子额哲在元上都被后金追上投降,献出了传国玉玺,原有的蒙古各部大都依附于后金。真是报应轮回,当年元宋联盟灭了金国。今天元后裔又降了后金。
后金的皇太极得到玉玺后,立即于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要这样说,明代就一直没有传国玉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