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十四章——右介

(2011-07-21 13:11:28)
标签:

熊春锦

中央编译出版社

德道经

說文

孔子

道德根文化

老子

诵读

右介

文化

分类: 感悟《德道经》

    【原文转载】转自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熊春锦先生校注的《德道经》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①?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②。

    故有德司介③,无德司④。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⑤。

 

 

    文解字】转自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熊春锦先生校注的《德道经》

   

    

     :如何。通行本作“安”。

    句義修真明德應高度重視身國中冤親債主之間的釋怨解紛、清因化業。但是調和雙方大的恩怨,必然留下餘怨。如此怎麽可以稱善呢?真正的“大怨”是很難調和的,調和的結果不是一方不滿意,就是另一方不滿意,有時甚至雙方都不滿意。那麽作者是否反對調和呢?並不是。問題是以什麽樣的姿態去充當調解人,是以自己的願望強行使別人服從呢,還是以“聖右介”的低位,溝通雙方?參見下。

    聖右介:乙本作“聖人執左芥”,通行本作“聖人執左契”。各本以爲“介”與“芥”假爲“契”,即契約之義,但遍查各種典籍無法找到依據。如以“契”解,即所謂“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責取”,此與上下文亦難相應。前句“和大怨”者是作爲第三者出現,而此處執契者,即以第一人稱出現,顯然矛盾。細考“介”字,有多義,古時主有儐相迎賓,賓有隨從通傳叫介,即爲賓主之間傳話的人。《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爲介。”又主爲左,客爲右,故賓之隨從即右介。聖右介即聖人居於客位,僅僅作爲中介人,而不強人所難。此與下段之“?”剛好相對。以“?”來“和大怨”是強力疏通的辦法,與中介人之低位溝通的方法正好相對。介與?,即卑與亢也。位高力強者以其亢勢,雖能調和大怨,但未必不留餘怨,未必符合自然因果之規律。

    :通行本作“契”。

     ④,《說文》:“發也。从力徹。”段註:“發者,射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稱。……會意。謂以力通也。”《字彙》:“,古徹字。”徹,即通也,簡體爲“彻”。此處“”爲發號施令,強力貫通之義。通行本作“徹”。

    :《說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通行本作“常”。  :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擡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說文》:“與,黨與也。从舁从与。与聲。”黨與,即朋黨、私黨。又有跟、和、及、贊成、允許、贊許、贊助等義。《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資治通鑑》卷三十二《漢紀二十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又同“歟”,表感歎、反詰、疑問語氣。

    句義本句爲整部《德篇》的最後一句,也是結論:天道至公,無有親疏,唯獨總是偏助於善人。

    〖註音〗

    焉:yān音淹;:chè音撤;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

餘(余),爲(为),聖(圣),責(责),於(于),徹(彻),親(亲),恆(恒),與(与);煙(烟),執(执),約(约),義(义),種(种),據(据),難(难),應(应),稱(称),顯(显),儐(傧),賓(宾),隨(随),從(从),傳(传),對(对),勢(势),雖(虽)。

    

    【全民感悟】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①?”老子的这段话可以成为后世调节纠纷的一个典范,老子不愧是锉鐓解纷,调节世界上事物的高手,老子说。真正的大怨是非常难以调和的,大怨者有极大的埋怨,怨恨。调和的结果是一般不满意,要不另一方不满,甚至双方都不买帐,那怎么办呢?你究竟要怎么调和呢?你要把自己的愿望,强行让别人去服从,还是把自己摆的低一点,沟通双方呢?

  

    所以老子讲,“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真正聪明的高明的调和者,他必然处于下位,谦卑处下,认真地听取对方的意见,揣摩双方的心思,找到双方能够矛盾促通的结合点,才能把思想做到人的心坎里去,为人家所想,如果你自己的地位、权势,学问高高在上,虽然也可以调和大的埋怨,那只能调和一时,你必然会留下余恨,这不符合自然规律,也不符合矛盾双方的需求。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所以真正高明的调节者,他必然是以德报怨,用道德来调节法律为辅。如果仅仅是以法律,以强势来劝解,那世界上越劝纠纷越多。真正的调解者,要有一颗唯德之心,唯善之心,要用公心和无私心去调解人家,如果你是偏心的,如果你是偏向的,有喜好的,这样的调解者,必然一事无成,在传统的中华法系里面,离不开道德的因素,我们古代的法律,有喜好的,这样的调节者,必然一事无成,在传统的中华法系里面,离不开道德的因素,我们古代的法律,就将德系包含其中。在西周时候,就有德配天,明德省刑,这样的思想就说明了刑法要在次,德字要摆在前。

 

    “夫天道无亲,恒于善人”。大家都能用道德约束自己,来反省自己,都向后退,来检查反省自己,都向后退,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想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换位思考,严格地剖析自己,看看自己道德的缺失,那么天下哪里会有纠纷呢,哪里还有争斗呢?学习这一章,对调解国际纠纷,处理社会矛盾,解决自身的缺点,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图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