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答十题
(2011-03-25 17:38: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综合实践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答十题
桥西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教研室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必须开设?
多年来一直倡导要改变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好载体。它不受学科课程框架的束缚,不为某一学科考试服务,真正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并勇敢亲历有意义的实践过程。简言之,是素质教育中最为积极的一面。并且可以使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教师在各自原有学科的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在课上进行的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活动性,因此每周3个课时只是开展主题实施的一部分,许多准备、思考、讨论、实践、总结的活动都是在课下完成的,而教师在课下的指导也必不可少,从这个角度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与语数教师相当,决不是一门“副科”。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实施中有许多突发事件,随时有延长时间的可能,因此这门课程不能赶时间,不能人为缩短必要的过程。它不是在一课时一课时的完成“上课”的任务,而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完成主题实施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大体的需用时间,但不精确,需要弹性制。
三、教师不“教”,干什么?
在开展活动初期,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如怎样采访(包括怎样设计提纲、沟通、记录)?还要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论文写作,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等。从这一角度说,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师协作,形成指导团队。
预设一些学生没有考虑到的事情,把握主题研究的大方向,使学生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或做无价值的事情。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有开阔的思路,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也就是说指导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者。
四、专职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应该设置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的任务是:集中精力研究课程的理论,把握课程的特性,保证全校实施方向不偏离,对学校和教师的综实工作提出建议,做学校里的明白人;带班示范,用事实解答其他指导教师的疑问,做学校里的领路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专职教师,但仍然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各班正副班主任、科任教师、领导、职工等,只是在工作量分配上有所不同;教师不足的学校,以正副班主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即可,辅以其他教师的协作。
专职教师是课程起步阶段的特殊产物,由他们以点带面,使全校能更快的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不能把全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靠给一两个人,不能停留在一两位教师、一两个班开展的状态。最终专职教师将变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教师。
五、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按“就近原则”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
对于确需外出的,周密部署,提前考察,落实安全责任。这也是训练教师、学生养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不能怕出安全问题而闭门不出,反而无法真正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六、展示阶段主要任务是下载资料,表演节目吗?
肯定不是,那是浅层次的活动,没有思考研究的深度,特别是一些教师从活动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目标,而完全丢掉了活动的过程,学生成了下载工具,表演傀儡,丧失了本课程核心的价值目标,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导致社会家长认为“综实课程无用”,形成恶性循环。
1、下载资料后要分析、整理、比较、鉴别、吸收、内化,变为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形成对解决问题有力的论据才有价值。
2、表演节目只是展示成果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尤其是教师编导的更不可取,那只能算是文艺节目。研究层次的深浅不在于形式是否高档,投资是否昂贵,而在于活动本身学生的参与广度、深度和思考性如何,通过活动学生发展了哪些方面的能力?即便是最简单的诉说自己的失败教训,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措施也是深层次的。
从这个角度说,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不存在好差之分,学校也不存在谁有天然的优势,它不以物质条件为根本保障,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关键看谁更扎实,更深入。
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检查,主要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检查教师和学生在整个主题实施过程的完整资料。特别是教师日志和学生日志、学生活动档案袋等反映具体实施情况的资料。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勤俭开展;二是各个主题不同,不能硬性规定统一动作。
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员性”怎样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有几个特性,分别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探索性、三级管理。笔者在此提出“全员性”,其意义为:
1、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都可以,也应该做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指导几个活动小组。甚至可以广泛挖掘社会、家长等校外资源,为课程服务。这一点需要学校制度化,明确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量,并纳入考核体系。
2、全体同学参与。三年级以上的同学每学期都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这一点需要学校常态化,把综合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中和语数同等的位置。
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有何联系?与校本课程有何联系?
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是为巩固本学科知识服务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布置的,要求全体学生统一活动的,不以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有问题意识为标准。学科实践活动重在发挥学科价值,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从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当活动以解决某一现实问题为落脚点,冲破一门学科内容的限制时,就演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完善和成熟的课程,预设性更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更强,整个课程随活动而逐渐展开。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结束后,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可以推广或重复使用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可以演变为有“教材”的校本课程。
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还有哪些障碍?
1、教师的学科教学痕迹重。包办代替学生,喜欢整齐划一的活动。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甚至是职业观。
2、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观念和创新意识。由于工作环境的限制,比较封闭保守,且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简单,加之学习意识淡薄,造成指导无力。
3、习惯于应付检查,流于形式。从多年来治理 “教案课堂两张皮”的效果上可见一斑。许多领导和教师眼里只盯着最后的结果,而越过了该走的实践过程。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夭折。
1、财力支持。从各级教育经费中专门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和实际活动需要。建议预算出具体数目。
2、政策支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教师的年终考核,并占据相当的比例。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提高到仅次于学校的安全工作。
3、学校配备相应的专职教研人员或骨干教师。形成研究团队。特别注意实际研究质量,不能只挂名不投入精力。
4、学校根据各自班容量、教师人数统筹规划,每个三年级以上的班级都必须确定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整体负责主题活动的开展,其他教师协作、配合实施。
5、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量不减,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低于语文数学的工作量化系数。
6、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明确考核评价的三个基本原则是:真实(不造假,不表演);探究(有思考,有意义);兴趣(没有无谓的负担)。
7、组建相对专业的评价队伍。目前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的评价人员太少,需要让更多的学校领导、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熟悉并深入了解这一课程,共同研究指导。
请大家共同努力,扎实推进真正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