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中,不经意间的翻阅,一本书掉在了我面前,一瞬间的弯腰,却让我捡起了一份沉甸甸的回忆。
“心中之旅”实际上是他那颗早已离乡的心在故土的又一次“旅行”,在略尽人生的沧桑后,他折身又回到了那气息亲切的故土,继而用心去追忆那散落在记忆中的点滴,用心去追寻那或许还残存在故土的游魂。
“人的生命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来岁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相关”此亦他为此著所写的序,很贴切,很真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像注定了中国的文人只能用脚才能丈量出生命的长度,因为寸把狼毫难以在方寸宣纸上挥尽人生斑斓。跟随着翻开的书页,他走出去了;同样跟着合上的书本,他又走回来了。只不过先前留在故土和现实之间的是一串脚印—看以很坚定的脚印。而这次,还是那串脚印,还是那个人,只不过方向反了,行李多了,因为它早已在远方卸下了先前的重负,带回来的只是一颗沉甸甸的心,一份湿漉漉的心情……
那山还在,那桥仍存,可那些残留在记忆中的人却永远成了记忆,或者成了永远的记忆。那天走的很匆忙,匆忙的来不及和他们说声再见,道声珍重,而这一别却成了永别,而这一切却让人清醒地感觉在意料之外,但心神静寂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走在那记忆的乡土中,仿佛在残存的人生之路中徘徊,既而回头去找寻那些遗失的日子。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当无意间让某些东西触动了你的某根神经,你会忽地变的警觉起来,静坐一旁,回味那些从指间滑落的日子。一草一木,让你思乡情更切;一砖一瓦,却又使你望乡心愈远,或者说那个“切”变成了“怯”,因为你怕,你怕那还回荡着你童年笑声的山谷不再认识你,那还泛着你儿时身影的溪流不再接纳你。当初,你背着行囊何等意气风发,大有此地难容汝身之意,头也不回踏上征程,夕阳中,乡路上只剩下你那拉长的背影……而现在,不再年少轻狂的你独自一人在村口徘徊,令人不解的是此时的你却少了似当年大步走出去而现在走进去的气魄。这是矛盾吗?不是!确切的说,你此刻变了,你变得真的要用心来游历故土了,手太滑,你早已抓不住那些被你“遗弃”的日子;脚太快,你再也感受不到那次次在梦中浮现的故土风景,纵然此时你身处故乡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旁…..
好了,没有太多的文墨,我不能再多写什么;没有太多的阅历,我不能再多想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愿自己能把故土牢记。
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因为那里有我的至亲;
因为那里是我亲情的归宿;
因为那里是我带上另一半去探视的地方;
因为那是我将来带上孩子去拜望的地方;
……
因为那是我的故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