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2012-10-31 21:33: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点滴 |
点滴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工作中,我始终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用一辈子来备课。”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积累教学资源的方法因各地的办学条件和个人的爱好而不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两种积累方法令我受益匪浅。现与各位同仁交流如下,不足之处,望多赐教:
一、钟情于写教后记,点滴积累教学资源
每一节课,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而这些体会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如果我们能认真反思、坚持记录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定会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里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助于促进自己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提高,更能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逐步把自己磨练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如:
课下,在教后记中反思:现在的学生条件优越,没有亲历艰苦的生活与挫折,再加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新颖,学生没有兴趣,无法刺激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就不能真正走进文本,更不会深刻解读文本。于是,改进教学设计,让学生据信客的职业特点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为信客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并简述理由。没想到,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出现了热火朝天的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踊跃举手,争着为信客取名,“郝仁、艾奉献、蒋诚信”等等五花八门的名字,各具特色,且理由讲得头头是道。如此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深刻地了解年轻信客的辛劳、艰难的一生,准确把握了其诚信无私、任劳任怨的优秀品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与其他学科联姻,广泛积累教学资源。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性质,决定了其相容性的特征。一方面,语文教材本身包罗万象,包含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常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为手段,协助语文教学,使见惯了“老面孔”的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教《石壕吏》时,引入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同时,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深层探究文本。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搜集常见的物候现象,了解影响物候的各种因素,将地理知识巧妙地渗透到语文学科中,以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自觉意识,也增强了教学效果。还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如教《散步》前先播放一首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使学生徜徉在欢乐温馨的乐曲声中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师如能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在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必然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实现知识的互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当然,教学资源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提高,更有赖于坚持不懈地观察与点滴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我愿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总结更有效的办法,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