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标签:
显微镜操作 |
分类: lab |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2)
二.实验概述
金相分析是研究材料内部组织和缺陷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在材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金相显微镜将试样放大100~1500倍来研究材料内部组织的方法称为金相显微分析法,是研究金属材料微观结构最基本的一种实验技术。显微分析可以研究材料内部的组织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可以确定各类材料经不同加工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可以判别材料质量的优劣,如金属材料中诸如氧化物、硫化物等各种非金属夹杂物在显微组织中的大小、数量、分布情况及晶粒度的大小等。
在现代金相显微分析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这里主要对常用的光学金相显微镜作一般介绍。
金相显微镜用于鉴别和分析各种材料内部的组织。原材料的检验、铸造、压力加工、热处理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需要使用金相显微镜,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以及跟踪世界高科技前沿的研究工作也需要使用金相显微镜,因此,金相显微镜是材料领域生产与研究中研究金相组织的重要工具。
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理论知识
3.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众所周知,放大镜是最简单的一种光学仪器,
当物体AB置于透镜焦距f以外时,得到倒立的放大实像A′B′(如图1-1(a)),它的位置在2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01.gif |
(a)实像放大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02.gif |
(b)虚像放大
图1-1
由上式知,透镜的焦距越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一般采用的放大镜焦距在10~100mm范围内,因而放大倍数在2.5~25倍之间。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将会由于透镜焦距缩短和表面曲率过分增大而使形成的映象变得模糊不清。为了得到更高的放大倍数,就要采用显微镜,显微镜可以使放大倍数达到1500~2000倍。
显微镜不象放大镜那样由单个透镜组成,而是由两级特定透镜所组成。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而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借助物镜与目镜的两次放大,就能将物体放大到很高的倍数(~2000倍)。图1-2所示是在显微镜中得到放大物像的光学原理图。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03.gif |
图1-2
被观察的物体AB放在物镜之前距其焦距略远一些的位置,由物体反射的光线穿过物镜,经折射后得到一个放大的倒立实象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07.gif,这就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研究实物时所观察到的经过二次放大后的物像。
在设计显微镜时,让物镜放大后形成的实像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07.gif在距眼睛250mm处成像,这时观察者看得最清晰。
透镜成像规律是依据近轴光线得出的结论。近轴光线是指与光轴接近平行(即夹角很小)的光线。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实际光学系统的成像与近轴光线成像不同,两者存在偏离,这种相对于近轴成像的偏离就叫做像差。像差的产生降低了光学仪器的精确性。按像差产生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色光成像时的像差,叫做单色像差。如球差、慧差、像散、像场弯曲和畸变均属单色像差;另一类是多色光成像时,由于介质折射率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引起的像差,叫做色差。色差又可分为位置色差和放大率色差。
透镜成像的主要缺陷就是球面差和色差(波长差)。球面差是指由于球面透镜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的厚度不同,造成不同折射现象,致使来自于试样表面同一点上的光线经折射后不能聚集于一点(图1-3),因此使映像模糊不清。球面像差的程度与光通过透镜的面积有关。光圈放得越大,光线通过透镜的面积越大,球面像差就越严重;反之,缩小光圈,限制边缘光线射入,使用通过透镜中心部分的光线,可减小球面像差。但光圈太小,也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色差的产生是由于白光中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穿过透镜时折射率不同,其中紫色光线的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在距透镜最近处成像;红色光线的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在距透镜最远处成像;其余的黄、绿、蓝等光线则在它们之间成像。这些光线所成的像不能集中于一点,而呈现带有彩色边缘的光环。色差的存在也会降低透镜成像的清晰度,也应予以校正。通常采用单色光源(或加滤光片),也可使用复合透镜。如图1-3所示。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08.gif |
(a)球面像差
图1-3
3.2 显微镜的质量
显微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透镜的质量、放大倍数和鉴别能力。
3.2.1 透镜的质量
3.2.1.1 物镜
物镜是由若干个透镜组合而成的一个透镜组。组合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单个透镜的成像缺陷,提高物镜的光学质量。显微镜的放大作用主要取决于物镜,物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显微镜映像质量,它是决定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程度的主要部件,所以对物镜的校正是很重要的。
(1)
根据对透镜球面像差和色差的校正程度不同,可将物镜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平面消色差物镜、平面复消色差物镜、半复消色差物镜等多种。这些由若干透镜组合而成的透镜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透镜成像的缺陷,提高成像质量。
A.消色差物镜
表1-1
光学系统 |
放大倍数 |
数值孔径(N.A.) |
工作距离(mm) |
鉴别率(mm) |
干燥系统 |
10× |
0.25 |
5.66 |
0.0015 |
干燥系统 |
45× |
0.63 |
0.58 |
0.0004 |
油浸系统 |
100× |
1.25 |
0.361 |
0.0002 |
B.复消色差物镜(Apochromatic)
C.平面消色差物镜(Plana
chromatic)
D.平面复消色差物镜(PF,
Planapochromat)
E.半复消色差物镜(Halfapochromatic)
(2)物镜的性质
A.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镜在线长度上放大实物倍数的能力指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直接在物镜上刻度出如8×、10×、45×等;另一种则是在物镜上刻度出该物镜的焦距f,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高。前一种物镜放大倍数公式为M物=L/f物,L是光学镜筒长度,L值在设计时是很准确的,但实际应用时,因不好量度,常用机械镜筒长度。机械镜筒长度是指从显微镜目镜接口处之直线距离。每一物镜上都用数字标明了机械镜筒长度。
B.镜筒长度:
C.数值孔径:数值孔径表征物镜的聚光能力,是物镜的重要性质之一,通常以“NA”表示。物镜的数值孔径大小决定了物镜的分辨能力(鉴别)及有效放大倍数。根据理论推导得出:
NA=nsinθ
式中
θ——物镜的孔径半角,如图1-4所示。
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有两个途径:
(1)
(2)
图1-4
D.物镜的标记:在物镜外壳上刻有不同的标记浸液记号、物镜类别、放大率、数值孔径、机械筒长度、盖玻片厚度。油:表示浸液为松柏油;100×/1.25:表示物镜放大率为100倍,数值孔径1.25;160/0:表示机械镜筒长度为160mm;“0”表示无盖玻片。有些物镜刻有160/-:表示机械镜筒长度为160mm。“-”表示可有可无盖玻片。在物镜上刻有色圈表示物镜的放大率。高倍物镜通常都为油浸系,油镜头用“油”(或OiI,ÖL,HL)或外壳涂一黑圈来表示。国家标准“GB/﹡2609—1981
E.物镜的鉴别能力:显微镜的鉴别能力主要决定于物镜。物镜的鉴别能力可分为平面和垂直鉴别能力。
平面鉴别能力即物镜的分辨率是指物镜所具有的将显微组织中两物点清晰区分的最小距离d的能力。如1-5所示。根据光学衍射理论可知,显微组织中的一点经物镜放大成像后并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点像,而是具有相应尺寸的以白色圆斑为中心的许多个同心衍射环组成的。中心光斑的强度最大,而衍射环的光强度随着环直径增大而逐渐减弱。试样上若有两个点,如果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d,则两点放大成像后的衍射环中心部分也相互重迭而不能清晰分辨。只有当两点间距大于或等于
图1-5
d才能清晰地分辨出来。d即为物镜的分辨能力(鉴别率)。两物点间最小距离d愈小,物镜的分辨能力愈高。
d=λ/2NA
式中λ——入射光的波长;
NA——物镜的数值孔径。
在显微镜中,能充分利用物镜分辨率的最低放大倍数称为有效放大倍数。人眼在明视距离(250mm)处的分辨距离为0.15~0.30mm,因此,显微镜应将物镜能分辨的最小距离d放大到0.15~0.30mm时方使其被人眼所分辨。若以Ma表示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则
dMa=0.15~0.30mm
Ma=(0.3~0.6)NA/λ
由此可知,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是由物镜的数值孔径和入射光的波长决定的。若用黄绿色光(λ≈5.5×10-1mm)观察,则
Ma=(500~1000)NA
例如:选用NA=0.65的40倍物镜,若入射光波长λ≈5.5×10-1mm时,则
Ma=(500~1000)NA=325~650倍
表1-2
分类, 色圈 |
放大倍数 |
|||||||||||||
1.6 |
2.5 |
4 |
6.3 |
10 |
16 |
25 |
40 |
50 |
63 |
80 |
100 |
代号 |
||
消色差 物镜 |
数 值 孔 径 |
— |
— |
0.10 |
— |
0.25 |
— |
0.40 |
0.65 |
— |
0.85 |
— |
1.25 |
— |
平面消色 差物镜 |
0.04 |
0.07 |
0.10 |
0.15 |
0.25 |
0.32 |
0.40 |
0.65 |
0.75 |
0.85 |
0.95 |
1.25 |
PC |
|
平面半复 消色差物镜 |
— |
— |
— |
0.20 |
0.30 |
0.40 |
0.60 |
0.75 |
— |
0.90 |
— |
1.30 |
PB |
|
平面复消 色差物镜 |
— |
— |
0.16 |
0.20 |
0.30 |
0.40 |
0.65 |
0.80 |
— |
0.95 |
— |
1.32 |
PF |
|
色圈 |
|
黑 |
黑 |
蓝 |
蓝 |
紫 |
绿 |
绿 |
黄 |
黄 |
红 |
红 |
白 |
|
因此,应选择10~20倍目镜相配合。如目镜倍数低于10倍,则未能充分发挥物镜的分辨能力;如果目镜倍数高于20倍,将会产生虚放大。
垂直鉴别能力即物镜垂直分辨率又称景深,是指物镜所具有在景深方面能清晰造像的能力,即垂直方面能清晰造像的最大景深深度,深度越大表示垂直鉴别率越大。景深h为:
h=n/(NA)M(0.15~0.30)
由此可见,物镜的垂直鉴别率与数值孔径、放大倍数成反比,要提高景深,最好选用数值孔径小的物镜或减小孔径光阑以缩小物镜的工作孔径,但这样就会降低物镜的分辨能力.。所以要调和这一矛盾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3.2.1.2 目镜
目镜也是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由物镜放大所得的实像再次放大,从而在明视距离处形成一个清晰的虚像;因此它的质量将最后影响到物像的质量。在显微照相时,在毛玻璃处形成的是实像。
某些目镜(如补偿目镜)除了有放大作用外,还能将物镜造像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像差予以校正。目镜的构造比物镜简单得多。因为通过目镜的光束接近平行状态,所以球面像差及纵向(轴向)色差不严重。设计时只考虑横向色差(放大色差)。目镜由两部组成,位于上端的透镜称目透镜,起放大作用;下端透镜称会聚透镜或场透镜,使映像亮度均匀。在上下透镜的中间或下透镜下端,设有一光栏,测微计、十字玻璃、指针等附件均安装于此。目镜的孔径角很小,故其本身的分辨率甚低,但对物镜的初步映像进行放大已经足够。常用的目镜放大倍数有:8×、10×、12.5×、16×等多种。
(1)目镜的类型
按其构造形式,一般可分为福根目镜、雷斯登目镜、补偿目镜、测微目镜、摄影目镜、广角目镜等。
A.
B.雷斯登目镜
C.补偿目镜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12.gif |
(a)观察时
图1-6
D.测微目镜
E.摄影目镜
F.广角目镜
(2)目镜性质
A.目镜的标记
B.目镜的放大倍数
表1-3
分类 |
普通目镜 |
平场补偿目镜 |
||||||||||
放大倍数 |
6.3 |
8 |
10 |
12.5 |
10 |
20 |
25 |
10 |
12.5 |
16 |
20 |
25 |
最小视场 直径(mm) |
18 |
16 |
14 |
12.5 |
10 |
8 |
6.3 |
16 |
12.5 |
10 |
8 |
6.3 |
代号 |
— |
|
|
|
|
|
|
PB |
|
|
|
|
3.2.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选择
显微镜包括两组透镜——物镜和目镜。显微镜的的放大倍数主要通过物镜来保证,物镜的最高放大倍数可达100倍,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25倍。
物镜的放大倍数可由下式得出:
M物=L/F1
式中:L——显微镜的光学筒长度(即物镜后焦点与目镜前焦点的距离);
F1——物镜焦距。
而A′B′再经目镜放大后的放大倍数则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M目=D/F2
式中:D——人眼明视距离(250mm);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应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
M总=M物×M目=250L/F1*F2
在使用中如选用另一台显微镜的物镜时,其机械镜筒长度必须相同,这时倍数才有效。否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予以修正,应为:
M=M物×M目×C
式中:C——为修正系数。修正系数可用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度量出来。
放大倍数用符号“×”表示,例如物镜的放大倍数为25×,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5×10=250×。放大倍数均分别标注在物镜与目镜的镜筒上。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根据其组织的粗细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以细节部分观察得清晰为准,盲目追求过高的放大倍数,会带来许多缺陷。因为放大倍数与透镜的焦距有关,放大倍数越大,焦距必须越小,同时所看到物体的区域也越小。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放大倍数问题。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了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有效放大倍数,就是人眼能够分辨的“人眼鉴别率”d′与物镜的鉴别率d间的比值,即不使人眼看到假像的最小放大倍数:
M=d′/d=2d′NA/λ
人眼鉴别率d′一般在0.15~0.30mm之间,若分别用d′=0.15mm和d′=0.30mm代入上式:
Mmin=2´0.15(NA)/5500´10-7=500(NA)
Mmax=2´0.30(NA)/5500´10-7=1000(NA)
Mmin~Mmax之间的放大倍数范围就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
对于显微照相时的有效放大倍数的估算,则应将人眼的分辨能力d′用底片的分辨能力d〞代替。一般底片的分辨能力d〞约为0.030mm左右,所以照相时的有效放大倍数M′为:
M′= d〞/d=2d〞(NA)/λ=2×0.030(NA) /5500×10-7=120(NA)
如果考虑到由底片印出相片,人眼观察相片时的分辨能力为0.15mm,则M′应改为M〞:
M〞=2*0.15(N*A)/5500´10-7=500(NA)
所以照相时的有效放大倍数在M′~M〞之间,它比观察时的有效放大倍数小。这就是说,如果用45×/0.63的物镜照相,那么它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为500×0.63=300倍左右,所选用的照相目镜应为300/45=6~7倍,放大倍数应在300倍以下。这比观察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630倍)要小。
3.2.3 显微镜的鉴别能力(鉴别力)
显微镜的鉴别能力是显微镜最重要的特性,它是指显微镜对于试样上最细微部分所能获得清晰映象的能力,通常用可以辨别的物体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d来表示。被分辨的距离越短,表示显微镜的鉴别能力越高。
显微镜的鉴别能力可由下式求得:
d=λ/2NA
式中:λ——入射光源的波长;
NA——物镜的数值孔径,表示物镜的聚光能力。
可见,波长越短,数值孔径越大,鉴别能力就越高,在显微镜中就能看到更细微的部分。
一般物镜与物体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率n=1,若一物镜的角孔径为60°,则其数值孔径为
NA=n×sinφ=1×sin30°=0.5
若在物镜与试样之间滴入一种松柏油(n=1.52),则其数值孔径为:
NA=1.52×sin30°=0.76
物镜在设计和使用中指定以空气为介质的称为“干系物镜”(或干物镜),以油为介质的称为“油浸系物镜”(或油物镜)。从图1-7可以看出,油物镜具有较高的数值孔径,因为透过油进入到物镜的光线比透过空气进入的多,使物镜的聚光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物镜的鉴别能力。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13.gif |
(a)干物镜
图1-7
四.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4.1 金相显微镜的构造
4.1.1 光学系统
物镜和目镜是光学系统中最重要的光学器件,在前述内容中已专门进行了介绍。以下结合整体构造和本实验进行的需要,将教学实验中常用XJB—1型的光学系统作简要介绍。
本显微镜主要观察的是不透明物体,用以研究材料的金相组织。由于被观察的试样大小不一,因此,将载物台位于镜架上方,以利于试样复置并能使试样表面与仪器光轴的垂直。同时,被观察物体是不透明的材料表面,所以必须利用电源照明才能使用。
显微镜的光路比放大镜复杂(图1-8),光线由灯泡1发出,经聚光镜组2会聚,由反光镜子8将光线均匀半聚集在孔径光栏9上,经过聚光镜组3,再将光线透过半反射镜4聚集在物镜组6的后焦面,这样就使物体得到库勒照明。由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线复经过物镜组6和辅助透镜5到半反射镜4而折转向辅助透镜11,以及棱镜12与棱镜13等一系列光学系统造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目镜再度放大,这就是观察者从目镜视场里所看到的物体表面放大的像。
2.
3.
4.
5.
6.
7.
8.
9.
10.
11.辅助透镜
12.棱镜
13.棱镜
14.场镜
15.目镜
图1—8
4.1.2 仪器的机械结构
本显微镜的机械结构紧凑,精度较高。粗、微调机构集中在仪器的下方,重心较低,安放稳定。载物台位于弧形镜臂上面,试样为复置安放,能胜任体积宽广的被观察物体。目镜管呈45°倾斜,工作者观察舒适。照明附设在圆形底盘内,便于移放。各部分构造分述如下,见图1—9。
(1)底座
(2)照明7
(3)粗动调焦装置6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16.gif |
1.载物台
2.物镜
3.转换器
4.传动箱
5.微动调焦手轮
6.粗动调焦手轮
7.光源
8.偏心圈
9.样品
10.目镜
11.目镜管
12.固定螺钉
13.调节螺钉
14.视场光栏
15.孔径光栏
图1—9
(4)微动调焦装置5
(5)载物台1
(6)孔径光栏15和视场光栏14
(7)物镜转换器3
有不同类型的转换器。按安装物镜的孔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低、中级金相显微镜的转换器,有3孔和4孔;另一类是用于高级金相显微镜的转换器,有5孔或5孔以上。按定位方式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定位转换器,定位搭子在上面,加工方便,但不够美观;另一类是内定位转换器,定位搭子在里面,加工精度高,外形美观。
物镜转换器有一固定座和一个转动搭子,中间排有钢珠以保证回转轻便。物镜转换器需保证两方面的精度:一是定位精度,即各个物镜座孔的中心偏移量要尽量小;二是齐焦精度,即当一个物镜调焦在工作位置后,转换其他物镜时,应不需重新调焦或只许稍微调焦就能得到清晰的像。
(8)目镜管11
(9)物镜2
4.1.3 照明系统
照明系统一般包括光源、照明器、光栏、滤色片等。金相显微镜中的照明法,对观察、照相、测定结果质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正确的照明法不能降低亮度和分辨率,进行照明时不能有光斑和不均匀。
金相显微镜的照明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首先,光源要有足够的照明亮度,
以保证金相试样上被观察的整个视场范围内得到足够强的、均匀的照明;其次,应有可调节的孔径光栏,一来可控制试样上物点进入物镜成像,二来可调节光束孔径角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物镜数值孔径的要求,充分发挥物镜的分辨能力;再次,应有可调节的视场光栏,可控制试样表面被照明区域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目镜、物镜组合时有不同的显微视场的要求,并同时拦截系统中有害的杂散光。
(1)光源
A.光源的种类
a.
b.
c.
d.
e.
f.
B.光源的使用方法
a.临界照明
b.科勒照明
图1—10临界照明
c.散光照明
d.平行光照明
C.照明器
a.明场照明的光路行程
图1—12平面玻璃反射垂直照明器光路
b.暗(视)场照明的光路行程
http://oa.gdut.edu.cn/cailiao/%E6%9D%90%E6%96%99%E7%A7%91%E5%AD%A6%E5%9F%BA%E7%A1%80%E5%AE%9E%E9%AA%8C%E6%8C%87%E5%AF%BC%E4%B9%A61A.files/image025.gif |
图1—14
场工作原理的光路行程简图。光线经聚光镜获得平行光束,经环形光栏(或遮光反射镜)后变为环形光束,再由暗场环形反射镜垂直反射。环形光线不经物镜而直接照射到罩在物镜外面的曲面反射镜上,以极大的倾角反射到试样表面上。当试样表面为平整镜面时,射到试样上的光线仍以极大的倾角反射回来,它们不通过物镜,故目镜筒内看到一片黑暗;当试样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显微组织或夹杂物时,会造成光线的漫反射,部分漫反射光线通过物镜,使黑暗的背景上显示出明亮的映像。暗场成像与明场成像的差别在于:明场中试样的入射光经物镜,反射光的倾角不大,也经物镜;而暗场中,试样的入射光不经物镜,反射光倾角极大。当试样表面平整时,反射光不经物镜,当试样表面凹凸不平、产生漫反射时才经物镜。
(2)光栏
A.孔径光栏
B.视场光栏
(3)滤色片
A.增加映像衬度,或提高某些彩色组织细微部分在黑白摄影时的分辨率
选择滤色片时,为了使某一相的色彩因滤色片加入而变成暗黑色调,以提高映像衬度,应使滤色片吸收掉对该相反射较高的光线,即运用该相色彩的补色来滤光。
如要分辨某一组成相的细微部分,则衬度退居次要地位,可选用与组成相同样色彩的滤色片,使该相能充分显示,如淬火高碳钢经热染后奥氏体呈棕黄色,马氏体呈绿色,如绿色滤色片有助于马氏体内细节的显示。
一般金相显微镜常带有黄、蓝、绿、灰等滤色片。它们的作用是:黄色滤色片改善像质,人眼对其较灵敏。蓝色滤色片因蓝光的波长较短,可以提高分辨率。绿色滤色片改善像质,使观察舒适。中性滤色片,减弱光强,得到合适的亮度。
B.校正残余像差
C.得到较短波长的单色光以提高分辨率
4.2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维护
4.2.1 使用说明
(1)将光源插头接上电源变压器,然后将变压器接上户内220V电源即可使用。照明系统在出厂前已经经过校正。
(2)每次更换灯泡时,必须将灯座反复调校。灯泡插上灯座后,在孔径光栏上面放上滤色玻璃,然后将灯座转动及前后调节,以使光源均匀明亮地照射于滤色玻璃上,这样,灯泡已调节正确,这时则将灯座的偏心环转动一个角度,以便将灯座紧固于底盘内。灯座及偏心环上有红点樗,如卸出时,只要将红点相对即可。
(3)观察前原则上要装上各个物镜。在装上或除下物镜时,须把载物台升起,以免碰触透镜。如选用某种放大倍率,可参照总倍率表来选择目镜和物镜。
(4)试样放上载物台时,使被观察表面复置在载物台当中,如果是小试样,可用弹簧压片把它压紧。
(5)使用低倍物镜观察调焦时,注意避免镜头与试样撞击,
(6)使用油浸系物镜前,将载物台升起,用一支光滑洁净小棒蘸上一滴杉木油,滴在物镜的前透镜上,这时要避免小棒碰压透镜及不宜滴上过多的油,否则会弄伤或弄脏透镜。
(7)为配合各种不同数值孔径的物镜,设置了大小可调的孔径光栏和视场光栏,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物像和显微摄影衬度。当使用某一数值孔径的物镜时,先对试样正确调焦,之后,可调节视场光栏,这时从目镜视场里看到了视野逐渐遮蔽,然后再缓缓调节使光栏孔张开,至遮蔽部分恰到视场出现时为止,它的作用是把试样的视野范围之外的光源遮去,以消除表面反射的漫射散光。为配合使用不同的物镜和适应不同类型试样的亮度要求设置了大小可调的孔径光栏。转动孔径光栏套圈,使物像达到清晰明亮,轮廓分明。在光栏上刻有分度,表示孔径尺寸。
4.2.2 使用注意事项
(1)操作时必须特别谨慎,不能有任何剧烈的动作。不允许自行拆卸光学系统。
(2)严禁用手指直接接触显微镜镜头的玻璃部分和试样磨面。若镜头上落有灰尘,会影响显微镜的清晰度与分辨率。此时,应先用洗耳球吹去灰尘和砂粒,再用镜头纸或毛刷轻轻擦拭,以免直接擦试时划花镜头玻璃,影响使用效果。
(3)切勿将显微镜的灯泡(6~8V)插头直接插在220V的电源插座上,应当插在变压器上,否则会立即烧坏灯泡。观察结束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4)在旋转粗调(或微调)手轮时动作要慢,碰到某种阻碍时应立即停止操作,报告指导教师查找原因,不得用力强行转动,否则会损坏机件。
4.2.3 仪器维护
为了使仪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持它的有效性能,除了必须使用恰当外,还必须注意加强维护保养,现就维护保养问题提出下列几点要求(仅供参考)。
(1)仪器应贮放在空气流通和较干燥的地方,避免过冷过热和接触腐蚀性气体,不能与化学用品(干燥剂除外)同时贮放于同一地方。使用后宜用罩子遮盖并抹擦干净。不用时,要及时移走试样(玻片),用擦镜纸擦拭镜头,并将镜头转成八字式,同时下降镜筒固定,以免物镜镜头与集光器上的透镜相击而受损。再将显微镜装放入木箱内,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在可能条件下,最好每隔一定的时间,选择天气好的日子,将仪器和附件从木箱中取出,一起在室内宽敞、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作两、三小时的室内晾曝。在高温天气作业完毕后,应注意贮放地点的温度,如温差悬殊,用毕后即收藏会在仪器上面产生湿气,容易使仪器发潮损坏。
(2)使用后应给目镜斜管盖上防尘盖子,如没有防尘盖子亦应套上目镜,以免灰尘落入斜管内,影响镜座光具的清洁。
(3)不宜随便拆卸和揩抹光学系统内部的半反射镜。除此之外,在透镜或玻璃表面不慎接触油污尘垢,可用细洁亚麻布或洁净脱脂棉花,沾少许二甲苯拭除(但不能用酒精,以免浸入透镜内层影响质量),由镜头中心向外旋转擦拭,并用擦镜纸或软绸布轻轻拭净,否则易于脱胶,或模糊而影响检测效果。如只是沾上灰尘,可用橡皮小吹风球把灰尘吹掉(不可用口吹),或用软毛笔或用细木棒卷上棉花,轻轻擦除之。镜头表面镀有一层兰透光膜,不要误作污物擦拭,禁止用金属工具来代替棉签进行擦拭。
(4)使用油浸系物镜后,必须立即采用上述方法把油垢除去,抹擦干净,抹时千万小心,特别注意不能按压镜面,否则容易使透镜脱离镜座。
(5)仪器长期使用后,粗动滑板部分及载物台滑动部分可能出现油脂不足或干涸现象,此时应及时添加润滑油脂。粗(微)动机构宜用流动性油脂,载物台滑动部分宜用有适当粘度的(但注意不能含有酸性)油脂。
(6)非不得已不应随便拆卸齿轮箱内部。如损坏时,必须请有经验的人修理,以免损坏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