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科研课记录表
标签:
杂谈 |
教科研课记录表
|
研课级别 |
尚志市 |
学科 |
数学 |
时间 |
2012、4、9 |
|
|
课题 |
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
|||||
|
教师姓名 |
刘秀杨 |
骨干教师情况 |
尚志市级数学学科骨干 尚志市级科研骨干 |
|||
|
研课照片: |
||||||
|
教师及研课简介:刘秀杨 女 41岁 汉族 本科学历 小学一级教师 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中心学校三年三班班主任兼双研工作室主任 除担任数学、语文两科教学工作外承担了学校科研和课堂模式改革以及双研基点校的一些工作。 主持了学校的哈市十二五学会一般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课题实验教师。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实践应用知识上,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学习面积单位,建立正确的面积表象,使学生对面积这一内容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
||||||
后附本课导学案、课后反思和评议记录等。
2012年4月9日滚动焊接式校本教研尝试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面坡镇中心学校三年三班 刘秀杨
【导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70——76页。
【 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地观察、比较、交流合作、估测、验证的能力,具有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能力。但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特别是与长度的区别,建立正确的面积表象,学生在认知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实践应用知识上,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操作、交流活动中,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与操作、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不同大小面积之间的比较;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导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的表象。
【导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学习面积单位,建立正确的面积表象,使学生对面积这一内容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剪刀、直尺、彩纸、方格纸、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卡片若干、1平方分米的卡片、1平方米白纸一张、圆形卡片、正三角形卡片
学生准备:学具盒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今天学校的领导前来我们班听课,对于他们的到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谢。同学们我们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再看看老师的手掌面,快速比一比,你和老师的手掌面谁的大一点?再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比一比谁的表面大一些?
生:课桌表面大一些。
师:说得对,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自己预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现在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你能在教室里观察一下,举例说说什么是面积吗?
二、体验观察,感知面积
提问:生活中还有没有更大的面积?
学生:操场、地球.......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视野真宽广
课件出示:工人刷墙、铺地面、北京地铁站青花瓷大柱子、篮球、
(意图:让学生在想象中摸一摸体会物体的表面不仅仅是平的,也有曲面)
直观体会: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
出示一个圆柱体,揭开圆柱体表面请同学们观察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意图:由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抽象出数学模型)
过渡:刚才我们实际摸一摸、比一比、等感受到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图形有没有面积呢?
请同学继续看大屏幕,教师依次出示封闭的平面图形,学生分别叫出图形名称。
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问:这回怎么不叫名字了?和学生一起探究不封闭的图形有面积吗?
(探究得出不封闭的图形要排除)
师指封闭图形问:这一组图形能比较出大小吗?师生小结:刚才我们比较了一组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我们就可以得出: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有小。(板书)
教师接着提问:谁能把这两个方面概括起来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指名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自由练说面积概念:要求学生边摸边说(摸到什么物体的面就说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同桌互说,指名说,达到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眼看、手摸、口述等多种感官参与到面积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合作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对面积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理解,出示两个明显存在大小区别的长方形。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你会比较吗?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肉眼直接比较出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
接着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长方形比较,明确平移后重叠比较的重叠法,
然后出示前两种方法都无法比较情况下的两个长方形学生小组合作开始探究比较
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四、先学后教,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学生自学,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自读教材73——74页)
(1)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笔勾画出来
(2)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多少的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在练习本上画出1厘米、1分米线段;在学具中分别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后用手比划;并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2、
(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汇报,教师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学生画1厘米、分米,在学具中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直观比较长度与面积的区别。
(3)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具估一估你们的用的橡皮,其中的一个面大约是几平方厘米,实际测量一下,测量课桌面应选哪个面积单位?在实际测量中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引导学生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
(4)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用尺子量一量边长后,请同学快速站到一平方米的布上面‘看看能站多少位同学。
五、当堂检测、智力闯关
1、常用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都有哪些?
2、闯关游戏,闯过三关,胜者就得到一份精美礼物(大屏幕演示)
第一关:芝麻开门
一、抢答题:边表演边说出理由(提示:它与周长还是与面积有关)
a) 六•一儿童节工人师傅要把彩旗插在操场的四周。
b) 放学了,同学们扫地、擦黑板、拖地。
c) 我们玩丢手帕的游戏。
d) 这张画把四周画上花边就完美了。
e)
第二关:超越梦想
二、必答题
(1)米是(
(2)平方分米是(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他的边长是(
(4)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
(5)边长分别是1米、1分米、1厘米的三个正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边长为( )的正方形。
(6)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第三关:梦想成真
3、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如果它的边长增加1厘米,它的面积将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它的边长增加2厘米呢?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本节课上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也符合课标中“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数学”和理念。
六、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什么是面积?面积的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我们的国家领土……应用什么面积单位呢?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为下节课学习做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就《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设计与教学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成功之处:概念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借助图形搭建直观与抽象的桥梁
本节课是以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大家都知道概念教学相对于其它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概念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把抽象的概念按自己的认知水平正确的理解并准确的运用确实不容易。要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转化为直接经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积极有效思维,才能顺畅的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1、面积概念的教学——创造性使用教材
面积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在导入新课时,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开始,让学生自己说说面积是什么,观察教室找一找举举例子,然后由平的面过渡到地铁的柱子、篮球等曲的面。然后,又从圆柱体上抽象出长方形,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一组平面封闭和不封闭图形的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积概念的含义。
2、面积单位概念教学——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面积单位是面积概念直接衍生出来的一个附着概念(度量单位),学习面积单位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案例:
师:比较下面两幅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同时课件展示:
(1)
生:一眼就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用眼观察就能比较出面积大小叫观察法(板书:观察)
(2)
生:
圆比正方形大。
生:正方形比圆面积大。
生:把圆和正方形重叠就能比较出面积大小。
师:课件演示: 把圆和正方形重叠 看看怎么样?
生:正方形面积大(全体齐说
师: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面积大小叫重叠法(板书:重叠)
(3)
生:后面的长方形面积大。
生:两个面积一样大。
生:不知道哪个面积大?
师:到底哪个长方形面积大?大家四人合作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教师巧妙地设计悬念,给学生制造一个认知冲突,使学生觉得越神秘越想探究,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探究分析,发现了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使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案例1:
师:用这个指甲盖大小的一平方厘米去测量书桌的面积,限时2分钟
学生:啊?太小了,太麻烦啦!得用1平方分米。
师:用这个1平方分米去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限时2分钟
学生:啊?太麻烦啦!得用1平方米。
就这样检测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上,前半节课可以紧凑些,留出当堂检测时间。
2、应该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环节中,发现个别学生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有些混淆。设计教学时,没有把长度单位作为复习铺垫内容,认为长度单位对面积单位的建立与形成影响不大,结果预设和生成未能达成和谐相生。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促成概念精确分化。例如,第一应该加强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第二应该加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年组对于刘秀杨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评议后有以下意见:
但也有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讨之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等
我们想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以学定教的理念处理教法;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留下一些思考和回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