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赞与豆堂孝子坊

(2012-10-24 23:44:31)
标签:

文化

           http://s11/mw690/79d11209ta7fda41d2a8a&690

冯赞,字翼廷,清乾隆年间太学生,生卒不详,郏县长桥镇豆堂人氏。孝子坊为清郏县乡坤孝子太学生冯赞所建。

孝子坊位于郏县长桥镇豆堂村。椐清同治3年《郏县志》记载:乾隆13年(1748年)题准为冯赞立孝子坊,乾隆17年建成。孝子坊为红石结构,高11.2米,宽8.4米。主体由4根石柱、3根横梁搭建而成。两边有长2.5米高1米的正方须弥座,上置巨石4块,各长2米,宽0.5米,厚0.4米为基座。纵观石坊,共分为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石坊梁额曾刻有圣旨沧音两块匾,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匾书孝子坊,字迹端庄,遒劲有力。下面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建。立柱两面左右侧门,有石狮4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周围是玲珑剔透的滚龙,两旁6块石刻斗拱,间距均匀,为回纹透花,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斗凤凰、鲤鱼跳龙门、龙虎相斗、鹤舞鹿驰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石坊背面雕有二十四孝图,主辅相衬,高低错落,飞脊高翘,蔚为壮观。其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冯赞原籍山西洪桐县,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10月,李自成义军进入郏县同孙传庭率领的官军作战。冯赞与母亲王氏避难在豆堂村,有一次,冯赞梦中听到一个声音:三山夹一岭,银子有一井。冯赞醒后就踏遍附近的堂街紫云山、阴山、长桥姬山等地寻山挖宝。但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忽然发现他所住房屋门口附近有一枯井,距离很近。心想:是不是三衫加一领?!,于是他在屋门口量了三布衫加一领子,恰巧是从门口到枯井的距离。冯赞大喜,偷偷掘开枯井,发现井里金银珠宝无数。于是冯赞和母亲就在此定居,逐渐取出枯井里的金银,孝敬母亲过上好日子。后成为富庶一方的乡绅。乾隆十一年,他为朝廷捐赈灾粮50万斤,为全国第一大户。由于冯赞的一片孝心和忠义感动了乾隆皇帝,乾隆召见赐予官职,冯赞无意做官,请御批在家乡建家庙、祠堂、牌坊。乾隆特于1752年钦赐兴建孝子坊,并钦笔御书忠义祠、孝子坊。

从乾隆十七年开始,冯赞不惜重金,聘请能工巧匠,历时13年建成。石坊通体为红石所建,俗称红石坊,主题为几十块巨大红石筑成,重约数十吨。仅红石的采集也是一项不简单的大工程。据了解,方圆几十里红石不多。只有东面的紫云山产此红石。从建筑就近取材的角度考虑,估计这些红石应该是紫云山采集的。从堂街到长桥须渡汝河,最难走的要数沙滩。运送石材的难度可想而知。 孝子坊石雕大多采用镂雕技法,雕刻精细,无论人物造型,飞禽花卉等,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据说,在镂雕一些重要图案时,工匠所雕出的碎石子换同重银子,可见精雕细琢,非同一般。不难想像,冯赞临终前一定会多次到这孝子坊前看看自己的心血巨作,摸摸门前的石狮,想想皇帝召见的情形,回味着当年的豪迈。是呀!论有钱,数冯赞;论有脸,李太三;送送荡荡,谷乡环。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能有所建树,留下美名,冯赞也该知足了。

孝子坊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保存仍基本完好,属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百多年过去了,孝子坊仍傲然挺立。这孝子坊是冯赞为自己树起的一座丰碑,也是为天下孝子树立的丰碑,更是启迪教育后人的一座丰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