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2015-11-27 08:06:51)《除得尽吗》是一节计算课,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商数和余数的特点,从而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且会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在教学的设计上,我把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能计算商是循环小数的小数除法作为难点。实施教学之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习兴趣还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基础。
由拍手、接着画游戏的“循环”现象开课,让孩子初步感知循环的特点,再到数学中的“循环小数”,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由孩子对游戏的好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游戏的“循环”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循环现象,可以使学生直观、简捷、有趣地了解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在生动直观的现象中既突破难点,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计算73÷3、9.4÷11,发现除不尽。接着我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除不尽,学生通过计算来发现“余数的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导致商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规律,然后讲解讲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从而获得循环小数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