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4、《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06-27 00:02:38)
标签:

育儿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学难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猜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蝌蚪)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复习生字词。

 

二、自由读课文:

1、标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青蛙是什么样的?(用双横线画出来)。

2、 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找出相关语句读读。

3、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一路上都遇到了谁?用圆圈圈出来
  4、.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三、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练习)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4、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课件显示),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理解“迎上去”意思。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4、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
  (课件显示,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小组讨论。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7、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8、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  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我们知道了,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大脑              披衣

                灰身              露肚

                长尾              鼓眼

             小蝌蚪  找   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不见

 

 



                  长出两条前腿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青蛙是什么样的?(用双横线画出来)。

2、 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找出相关语句读读。

3、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一路上都遇到了谁?用圆圈圈出来
  4、.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3.排序——课件出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五幅图,顺序打乱,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说出对应的图片的序号。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讲“鲤鱼”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鲤鱼妈妈,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我们的妈妈是谁呢?……)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既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又训练了说话能力。在教学中时,我还抓住了重点词句让学生去品读体会青蛙的可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在学习课文时没有指导学生先观察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在讲“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动词时只是讲解了,没有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下等,总的来说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