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章节选自:《北京晚报》 3月14日
原文题目:声东击西的心梗
我老爸刚60岁,一向认为自己身体很好,经常到公园里快走一大圈。冬天由于雾霾,走的少了。去年年底的一天,他追公交车时,忽然觉得胸像炸了似的疼,过了十几秒以后就好多了。因为他以前经常咳嗽,所以就认为是肺的问题。后来肩膀、胸和胳膊总是疼。两个胳膊更是提着五斤重的东西没走几步竟然就痛得受不了,放下东西歇会儿就好,他都没当回事儿,还让老妈给揉了好几天。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老妈坚持陪他去医院,于是他俩骑上自行车直奔北大人民医院。在路上,由于疼得厉害,老爸曾停下休息,当时他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还骑了一段自行车。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琢磨着大夫们的下班时间快到了,老爸便首先赶到心内科就诊。万幸当时在门诊楼三层遇到了心内科的王岚大夫,在她的认真和果断处理下,老爸“捡”了条命。当时王大夫听他讲述了情况,马上让他躺在诊室的床上,调出他的验血报告后,立即联系了介入诊疗中心,并在家人没赶到医院时,就安排将他从门诊楼三层的心内科推到了住院部二层的介入诊疗中心做进一步的检查。老爸当时都懵了!
后来听老妈说,在她赶回医院后,马玉良大夫简明地介绍了病情,并肯定地说:“我认为现在已经是100%的‘梗’了。”在老妈同意大夫的诊疗意见后,一位段大夫带着她一路小跑下的楼梯,用最快的速度办完了各种手续。等她再返回介入诊疗中心时,大夫已经开始为老爸做冠造了。
冠造显示的情况正如马大夫先前的判断一样:急性心梗、三支病变、右冠100%“闭塞”、另两支也都有50%至95%的狭窄。从当天16点45分王大夫接诊到18点45分安完支架被推进心脏内科监护病房,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多亏了医护人员们高效协调抢救患者的能力,才使我老爸转危为安。等我19点多赶到医院的时候,老爸微笑着说:“吓着了吧,已经没事儿啦!”
出院那天,马大夫叮嘱了老爸很多注意事项,然后问:“下次难受了,您还骑车来?”老爸急忙说:“不敢了,不敢了,我打车来。”马大夫认真地说:“您要再感觉哪里不舒服,一定要叫救护车。”
专家点评 当心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这位病人平时没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追汽车时突然发作胸痛(比较剧烈,虽然只有十几秒),后来肩膀、胸和胳膊总是疼,两个胳膊更是提着五斤重的东西没走几步竟然就痛得受不了,这时从一开始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因为在医生眼里,这属于“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一种,现在与急性心肌梗死都归结到“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了,属于心脏的急症。而病人本人并未高度警惕。
运气好就好在这次急性心肌梗死又是恰恰发生在医院内,在就诊的过程中发作,医生快速果断,紧急进行了抢救,应用心导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立即植入支架,开通了血管,挽救了性命。
检查的结果也大大出乎患者和家属的意料,负责给心脏供血的3根血管都有严重狭窄,其中一根完全闭塞。病人总是会问,为什么我这么严重的血管病变,竟然没有感觉呢?心绞痛发作与否,还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侧支循环的形成、血管对自主神经的反应、患者既往锻炼的情况、心脏本身的结构与功能等等,女性和老年患者心绞痛常常不典型,糖尿病患者胸痛更是不典型。因此,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有时与症状不匹配,这类病人最容易漏诊,医患双方都要当心。
相关新闻链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美国心血管患者管理协会(SCPC)认证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心血管患者管理协会认证,成为与国际接轨的胸痛中心。这是我国综合医院中,首家通过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
http://s10/mw690/002eeFenzy6HkRW4EYNb9急性胸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涉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多种致死性疾病。如何快速、准确诊断和鉴别ACS及其他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重点和难点。为降低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胸痛中心”概念应运而生。“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从而提高ACS早期诊断、危险评估及有效治疗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通过规范流程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可实现减少误诊及过度治疗,节省宝贵医疗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