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2014-03-14 15:14:06)
标签:
杂谈 |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授课教师 |
李静 |
||
教学目标 |
1、通过计算、归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2、使学生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体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
||||
教学重点 |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
教学难点 |
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
||||
课前准备 |
教师:PPT课件 |
||||
教学过程 |
|||||
导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导入 |
1、引学生复习有关比的问题,并随机抽查,强调求比值的方法。 2、说明: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
1、以2人小组进行复习: (1)什么叫做比?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6
12:18 2、观察以上3组比的比值,思考:有什么发现? 3、明确比例的意义及学习目标: (1)我们要归纳并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
|||
设问导读 |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写出比。 2、重点强调“比值相等”。 3、板书比例。 4、引学生抓重点词来理解比例的意义。 5、组织学生以2人小组交流,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6、巡回指导。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提示自学,并板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先让学生找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再计算它们的积。 3、给各小组分工,提高验证效率。 4、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
一、学习比例的意义。 1、写出教材上各国旗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观察,它们的比值相等吗?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怎样表示? 4、小结:什么叫做比例? 5、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可以看什么? 6、自己写出三个比例。 二、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教材,以4:6=12:18为例,说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3、再写出几个比例,以4人小组验证发现的结论是否成立。 4、小结: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
质疑探究 |
1、强调:
2、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判断(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
1、判断以下是比例吗? 4+5=6+3 4:1=4 8:6=8:7 2、怎样判断20:5和1:4是否组成比例? |
|||
巩固练习 |
1、指名口答,在评价练习情况的过程中,再次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5个填空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 2、组织学生以打手势的方式进行判断,并引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
1、填一填。 (1)12:9的比值是( (2)A:B=2:3,则A×(
(3)把12X=5Y改写成比例是(
(4)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2/3,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5)用8,3,6,4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判断。 (1)8:2=4是比例。( (2)2:3与1/2:1/3能组成比例。
(3)如果3/10:1/3=A:B,那么3/10A=1/3B.( (4)3×6=2×9,这四个数只能组成一个比例。( (5)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内项的积等两外项的积。( 3、判断下面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6:9和9:12 1.4:2和28:40 7.5:1.3和5.7:3.1 |
|||
课堂总结 |
1、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会了什么有效地学习方法? |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
|||
板书设计 |
课后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