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热》教材分析
(2017-03-23 10:29: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2016-2017学年 |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本单元一共设计了8课。其各课内容简要如下:
第1课“热起来了”,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一般途径,了解一些影响热的产生的因素。其中通过“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第2课“给冷水加热”,学生开始关注热量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了。冷水在逐渐变热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通过“水受热上浮原因”的研究,引出“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和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是连续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到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会体验并感受到身边的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各种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际应用。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和第7课“传热比赛”开始关注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观察中学生会发现,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并发现这种传递是有方向的。在传热比赛中,学生还会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
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这个活动一方面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另一个方面也希望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服务于生活。比如,选择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使得保温杯符合我们生活的需要。
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三、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4.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2.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4.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5.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片)进行描述和交流。
6.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7.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2.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3.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4.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通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以及记录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五、课时安排
用时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