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沉和浮》教材分析
(2017-02-11 18:11:46)分类: 教学设计2016-2017学年 |
第一单元《沉和浮》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上得到提高。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科学概念。本单元一共设计了8课。其各课内容简要如下: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出发,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重量、体积没有关系。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和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4课“造一艘小船”,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第5课“浮力”和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是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他们的沉浮。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4.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5.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7.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8.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9.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5.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6.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7.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8.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9.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以及记录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四、课时安排
用时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