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池道资治通鉴
池道资治通鉴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3积分
  • 博客访问:761
  • 关注人气:108
  • 获赠金笔:9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大学》之一: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013-05-29 14:32:40)
标签:

《大学》

《四书》

分类: 池道大学

这句话位于原著的开篇经文中,颇有些突兀,于是就有了各家各自的解释也就有了分歧。

朱熹的《大学章句》,只解释了“所厚”二字,说是“謂家也”,再没有更多解释。或许朱熹认为此句足够清楚,并无详细解释的必要。在《四书章句集注》里面,只要遇到难解之处,朱熹常常悄然回避,这是朱熹的风格,作为学者,这是一个缺陷。

王国轩的《大学中庸》翻译为:“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从来没有的事。”。这是纯字面的解释,并未切题。比如,“应该重视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应忽略的事情”又是什么事情?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实不足取。译者的迷茫可见一斑。

王文锦的《大学中庸译注》翻译为:“对自己关系亲厚的人情谊淡薄,而对自己关系淡薄的人却情意浓厚,没有这样的情理。”把“厚”、“薄”二字都理解为人际关系,这样一来就离开了主题,显然也是错误的。

本节的主题是三个纲领和八个条目。结尾处“自天子”至“未之有也”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因此,后面的总结,不应脱离前面的主题。修身是本,修身上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下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目的,在于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因此,所厚者与所薄者,其内涵在此三纲领、八条目的范畴之内,才是合乎上下文的合理解释。如果不考虑上下文的内在联系,王国轩的解释是通顺的;但是如果考虑上下文,就有不切题的缺陷。王文锦的解释与朱熹的解释类同,将此句的含义局限在家里家外的远近亲疏的范围内,也脱离的三纲领、八条目的主题,失之于偏颇。

在解释整句之前,先拆解句中的关键字。

关键字只有“厚”字与“薄”字。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厚”字,又有两个“薄”字。

在“其所厚者薄”中,“厚”是动词,是“重视”的意思,引申为“加厚,使变厚。”,在句中是“下功夫”、“努力”、“重视”、“修行”等含义。在“而其所薄者厚”中,“厚”是形容词,是“厚”、“薄”的“厚”,表示达到的程度。

在“其所厚者薄”中,“薄”是形容词,是“厚”、“薄”的“薄”,表示修身的达到的程度。在“其所厚者薄”中,“薄”是动词,是“轻视”、“不看重”的意思,引申为“使变薄。”,在句中是“不下功夫”、“不努力”、“忽视”等含义。

切题的理解应该是:“在三纲领、八条目上努力却没有成效,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反之,在三纲领、八条目上不努力却有成效,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存在的。”

用通俗的语言可以翻译为:“在三纲领八条目上,下功夫却落了空,不努力却有成效,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或者从反向来翻译:“在三纲领八条目上,功夫不会白下,努力必有成效,这是正常的事情。”

当然,“成效”大小并无定量,因为即便是下了同样的“功夫”,其“成效”大小也会因人而异。只是,“有成效”这样的定性是确定的。

所以,这样理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既切合主题,又贯通上下文,才能将《大学》的开篇经文融为一体。

阅读(15503)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