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课堂无法解答的问题怎么办?这两封信告诉你答案。

(2019-07-08 20:37:03)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课堂无法解答的问题怎么办?这两封信告诉你答案。

教研,就是一种不断追问的生命状态

——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一)

我的朋友们:

      我是王君老师。

     这是来自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一封来信。

     这个学期,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了。这是清澜山的第一个名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是既欢喜又忧虑。

      欢喜,是因为感恩学校对于青春语文理念的认同,感恩辛校和领导们的信任。学校在清澜山学校临时校区独立办公室非常紧张的背景下,为青春语文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既是对我的专业发展的助力,也是希望我能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教学科研,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这是学校对我们最深刻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教龄20多年的老教师,对学校领导的一片赤诚心意,我是深深懂得且感恩的。

      但又为什么忧虑呢?这乃是因为我担忧着,会不会因为工作室的工作正式开始启动,客观上,反而给老师们增添了负担,让大家感觉到了更多的压力。

      我常年在一线,我是知道的,要做一个好老师很不容易。就算我们只经营好日常的教学,安顿好常规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深深地理解每一位年青人的忙碌和焦虑。而要从教学走向教研,这其间是必须有所改变的。认同这样的改变,享受这样的改变,那教学科研就会把我们从忙碌和焦虑之中拯救出来,我们的教学生涯,就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象。相反,如果认为教学科研只是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自然就会反感逃避甚至厌恶抵触,其结果是我们将会更加忙碌且焦虑。这,就违背了学校成立这个工作室的初衷了。

      在全国各地,也有一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但都是老师们自发成立的,或者,是当地政府的教育部门的一种表彰式挂牌。这些工作室的老师,都是有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的老师,他们自觉教研,自得其乐,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是我推动他们的发展,而是他们不断激励我向教研更深处漫溯。每一天,我都被他们的生命状态和教育状态感动着。我想象着如果我们学校的大部分老师也长期拥有了这样的教研热情和教学热情,那清澜山,就会呈现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学习齐飞,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一色的美好图景,那是多么令人振奋啊!

      因此,在这第一封信中,我想对青年教师说的第一句心里话就是:请享受教学科研。

      我自己的成长是最有说服力的。或者说,中小学的所有名师都在用自己的故事证明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科研,无成长。

      就像我,20多年前,我只是西部大山里的一名乡村女教师,从来没有想过会从乡村中学一步一步走进人大附中,清华附中,会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会在语文的世界拥有自己的思想田园……这些,全部都是教学科研所赐。我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是教学科研,让我真正拥有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尊严。 

      那教学科研是什么?就是写论文吗?上公开课吗?出版著作吗?做报告吗?这些说法,说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这些都属于教学科研的载体。说不对,是因为她们都不是教学科研的本质。这样的表达,会让年轻人觉得教科研的门槛很高,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实,教学科研一点儿都不复杂,更不高深。所谓教科研,就是我们养成了带着探究的意识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每一个教育教学现场的习惯。我们总在惊奇,总在追问,总在寻找更好的答案。这种状态,就是教科研的状态。而一旦拥有了这种状态,我们就会发现,庸常的教育时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忙碌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想一些,记录一些平时懒得想,懒得记录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科研了。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课堂无法解答的问题怎么办?这两封信告诉你答案。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开学以来,我听得比较多的是实习教师刑瀚老师的课。我欣喜地看着这个基本功非常棒的年轻人在课堂上摸爬滚打,艰难成长,一如看到二十多年前那个刚刚起步的我,实在是有很多共鸣,很多感慨。我和刑瀚老师,就常常是以教科研的心态来研讨的,非常有意思。

      比如,有一次,他上的是史铁生的名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太有名了,各种各样的公开课,我听得也实在太多了。他抛出任何一个问题出来,我几乎都明白他的用意,也几乎能推测学生应该有的课堂反应。

      但教学现场永远是一个事故场。所谓教学科研,就是面对教学未知,面对教学事故。

      一个学生,准确说是李德元,我们班上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也是最精灵古怪的学生之一,在课堂上突然发问:史铁生的爸爸哪儿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怀念》中都是母爱,没有父爱呢?

      这家伙天生搞笑天才,他一本正经地一嚷嚷,全班立马就乱了套。所有同学都被这个问题吸引,纷纷开始讨论,各种乱七八糟的答案此起彼伏,哄笑声一片。刑老师苦心经营的课堂气氛,瞬间就破坏了。

      他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当时我也傻了。那个时候,如果我在课堂上,大概也没有及时救场的好法子。

      下课后,我们聊课,说到这个细节,刑老师连连摇头,多少有些沮丧。我懂他的苦笑:学生真难弄,课,真难上。

      我说,别觉得失败,这一堂课,恰好因为这次我们不曾预料的旁逸斜出,显示出了珍贵的教学科研价值。这个“事故”,恰好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我们可以这样追问:

      第一,为什么我们专研过这篇课文无数遍,就从来没有想过关于史铁生的父亲的问题?我目光所及的老师,也大概和我一样。我目光所及的学生,也大概都一样。深究下去,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还缺乏什么意识?我们备课的思维方式,是不是还是很闭塞,不够开阔?

      第二, 李德元能想到这个问题,是他故意无理取闹吗?我觉得不是,就这个问题研究一下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很有启示,对我们的文本解读很有启示?

      第三,关于《秋天的怀念》之中父亲形象缺乏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还是一个伪问题?这和《背影》中那个遭到了“举国嘲笑”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无稽之问”?

      第四,我们真可以去研究一下“史铁生的父亲哪里去了”这个问题。这也许能够成为打开《秋天的怀念》的另一种方式。也许在汗牛充栋的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中,我们会拥有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起码在设计问题和点拨学生上,老师会更加胸有成竹一些。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做,才可以把“可能的事故”,最大可能地变为课堂的资源。

      第五,  我们可以回放课堂,仔细研究一下:在彼时彼刻,面对狡黠的“李德元”们,我们还可以有哪些应对方式,可以快速“止乱”,掌控课堂。

      第六, 我们可以尽情想像一下,如果我们顺应学生的这个“无稽之问”,赋予学生寻找答案的权力和任务,那这个课,又可能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

      类似的追问,还可以有太多。而每一个话题,我们只要往前再稍微走一小步,这个课堂的意外事故,就会成为一个支架,甚至成为一座桥,为我们开启一次很有趣味的教学科研之旅。

      这就是教科研。一点儿也不玄妙,也一点儿也不深奥。它的种子,就是这样水灵灵地被撒在我们日常课堂的土地上,等待着被我们耕耘,被我们浇灌。它不是想象中的必然的案牍劳形,它更是一种兴高采烈的活着的状态。

      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愿景,就是让更多的老师,获得这样的状态,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中,越来越拥有作为教育者的趣味和尊严。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次再见。

你的朋友:王君

2018年10月1日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课堂无法解答的问题怎么办?这两封信告诉你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