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追求快乐教育

——来自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40)
亲爱的朋友们:
期末了,我的素材积累本上,还有好多想说的话题没有来得及说。活到中年,发自内心地接受“断舍离”思想,所以渐渐觉得自己各方面都越来越“富有”了。但在时间的银行里徘徊时,依旧常常有惶恐仓促之感。存款是日日见少了,而且,绝无利息。琢磨来琢磨去,当下解决这个尴尬的有两个方案勉强可以在写作方面落实:一是思考更重要更本质一些的问题。二是尽量写短文章。如果一篇文章能够控制在2000字以内,甚至1000字以内,那简直是利己又利人啊!只可惜我修行不到,惜墨如金字字珠玑的本事还不具备。这方面中语界的张丽钧姐姐是做得最好的。但除了羡慕,也只有羡慕了。
今天就选了一个超级重要的话题来简单说说——关于快乐教育。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疯传的几篇文章都让我很难过。比如《致家长: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鼓吹快乐教育》,比如钱文忠教授的《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还比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请不要再为中国孩子减负了》等等。
这些文章,其核心思想都是号召大家不要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了,提倡教育要加强惩戒,严格一些,再严格一些地要求孩子。
我理解这些作者的苦心。他们都善良且忧国忧民。他们对持续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怀着深深的忧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怀着深深的忧虑。我很敬重他们。但是,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这种把教育和快乐对立起来的论调,还是太简单粗暴了。不仅简单粗暴,而且,因其忧心忡忡似乎切中时弊,真切感人,甚至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所以,读者很容易被煽动,叫好者,追随者甚多。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还有更惨烈的后果,那就是已经不知所措的家长们的大面积地更加焦虑和恐慌。
“鼓吹快乐教育”真的“就要废掉一个孩子”吗?我觉得真相不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普通男孩儿的母亲,我有二十七年的教龄了,我几乎算是经历了从西部农村基层中学到发达地区重点中学的所有类型的中小学,我一直做班主任……我一直在一线的教育现场,我对教育是有些切肤之痛的。所以,我的看法不一样。
我的观点一直都很简单且坚定:
不追求快乐的人生毫无意义。不追求快乐的教育毫无意义。
放弃了对快乐的追求的教育,一定是失魂落魄的,也一定是急功近利短视无聊的。
我觉得,我和上面的专家名人的不同,主要是对“快乐教育”的理解不同。
什么是好教育?过程和结果都足够美好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有美好的“结果”,但是“过程”不美好的教育,谈不上好。
而“过程”美好,但“结果”不美好的教育,也谈不上好。
那什么是“美好”呢?这是产生分歧的关键。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对这个“好”有不同的理解定位。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追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生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哲学家们教育家们对此都有皇皇大论,如果要引用,名言警句简直如汗牛充栋,应有尽有。我觉得不必要搞得如此繁复高深。我们可以回到生命的原点去看,答案就一目了然,无需争辩。
生命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小升初挤入名校,肯定不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肯定不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也肯定不是为了简单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是——
获得快乐,获得幸福,获得内心的终极宁静。
或者,说得再朴实一点儿,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也让更多的人好好活着;自己幸福地生活,也使更多的人能够幸福地生活。
教育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这么简单?是的!就该这么简单!
所以,我们说“快乐教育”,就是包涵了方法和目标的统一——教育方法用快乐的教育方法,最后,所获得的教育的成果是被教育者获得了快乐的能力,从而能够幸福地生活。
反对“快乐教育”的专家名人们,他们的偏执在于:
第一,他们的关注重心论述重心都不在人的终极生命状态中,而是在过程中的某一个“小目标”上。比如《废》文特别强调的“艺术学习”——没有不快乐的强迫性学习,孩子就不能真正习得一门技艺(钢琴小提琴等)。比如《凭》文强调的中考高考的艰辛——不经历这样的不快乐的艰辛,就无法成功。比如《请》文强调的奥数教育——因为不再逼迫孩子们不快乐地去学习艰深的奥数了,中国失掉了冠军。而似乎奥数成绩下降了,整个国民素质就下降了。所以,再继续“减负”的话,就国将不国了。
第二,他们对于年轻一代的“快乐观”的认识极其狭隘,对年轻一代很不信任。在他们的意识中,年轻人的快乐只存在于“游戏”中,“追星”中,“休闲”中,“消磨”中,乃至于“懒惰”中,“得过且过”中。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年轻人可以在“快乐”中学得技能,提升成绩,获得成功。在其他的潜意识里,“快乐”简直就是“成功”的天敌。
我知道,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偏见。特别是我们的父辈。他们大半生都挣扎于物质的贫乏和尊重的缺乏中,他们的心灵深处对于“艰苦奋斗”的认识跟“快乐幸福”是完全相悖的,敌对的。
这种认识当然极端错误。
“吃苦受累”“艰苦奋斗”不仅和“快乐幸福”毫不相悖,而且,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他们是一体的,是相融的。
如果要阐述这个问题,今天的文字就实在太多了。我只是想负责任地告诉更多的大人:我们的孩子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并没有你们想像中的那么浅薄和软弱。比如,今年,我所教的清澜山学校六年级的两个孩子,先后爱上了艰苦的长跑活动和足球运动,天天汗洒赛场,乐此不疲。而之前,他们都是最惧怕劳累和流汗的孩子。他们的名字,一个是曾经的小胖墩李德元,一个是最爱卫生的美少女陈昕悦。
我教了二十七年书,我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怕苦怕累的孩子。一个正常的孩子,一定会在某一个积极的领域,充分地表现出了他们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和韧性。当然,这个领域,绝不仅仅是我们大人潜意识中的最重要的那些领域,比如才艺,比如升学,比如把别人比下去……
我想强调的是,根本不是我们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找到他们愿意为之吃苦的项目和事业,甚至,是我们的教育,活生生剥夺了孩子们吃苦的权利,甚至是埋葬了他们吃苦的能力,而不自知。
我真想以我20多年的教育体验为年轻一代代言:偷懒从来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喜欢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知道更好的方式在哪里。因为,一直以来,成人世界的评价方式太单一粗陋,成人世界的培养目标太狭隘功利。
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教育,配不上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命存在形式。
第三,他们过高估计了“苛严教育”的效果,过高估计了“强迫教育”的效果。
反对“快乐教育”的人们,最喜欢拿出的证据就是“周杰伦是怎么在妈妈的呵斥中成才的”“朗朗是怎么样在爸爸的棍棒中成才的”……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每一个母亲都像周杰伦的母亲,每一个爸爸都像朗朗的爸爸,坚定地把“虎妈狼爸”的角色扮演下去,不屈不挠地和孩子做斗争,在每一个“节骨眼”上都把孩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让孩子的每一分钟时间都不被浪费,每一点精力都不被分散,那孩子就一定能够成功。
此类观点,也就是各种各样变相的“军事化管理”在中小学依旧有市场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变相的“衡中模式”受到推崇的原因。
如果教育真的那么简单,教育就太好办了。
但其实,所有有点良心和智慧的老师都明白一个道理:“衡中”只要换一批普通学生,就未必会有现在的“辉煌”。就是“虎妈狼爸”做到了极致,周杰伦和朗朗的数量也还是有限的……
“严格管理”仅仅只是“成功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一个学生“成才”,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远远不是一个“严格”就能够概括的。
而靠着苛严管理换来的“成功”,到底能够走多远?这实在是一个问题。
这些年来,不断曝出的世界级名校如哈佛大学,中国顶尖名校如北大清华高居不下的自杀率,抑郁率,也在提醒我们重新思考“成功”的意义,“奋斗”的意义。
我不想再写了。这个问题太庞大,一篇文章哪里写得完?
我非常喜欢日本岸见一郎的教育名著《不管教的勇气》。年岁越大,共鸣越多。教龄越长,认同越多。那就用其中的一些金句作为结尾吧:
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批评绝不是改变孩子的好方法。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
体罚没有任何意义。体罚并不是教育,而是报复,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是让孩子投入学习的最佳方式。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
永远不要俯视孩子。
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第一,能够独立作出选择。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
我尤其欣赏岸见一郎的关于教育的目标是“自立”的三点阐述。我还知道,在高压式的苛严管理下,要想实现这样的“自立”,是几乎不可能的。
是的,我相信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感觉到了痛苦,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有问题。
是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没有全部的接纳,就没有教育。
没有快乐,教育,毫无意义。
没有快乐,人生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追求快乐教育。而且,要在追求过程中去破译“快乐”的秘密,赋予“快乐”全新的含义。
用逼迫和强制去教育,根本不需要智慧。但是,要实现快乐教育,需要非常非常多的智慧。
“快乐教育”不是顺从教育,让步教育。
快乐教育,是让教育成为唤醒,成为抚慰,成为激励,成为爱……
我亲爱的朋友,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中,真的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懂得了教育。
我是王君老师。
这是来自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40封来信。
真抱歉,还是一写就要到4000字了。
谢谢你用自己最珍贵的时间来阅读。感恩!
我们下次再见。
你的朋友:王君
2019年6月22日